行人来来往往, 行色匆匆。
有人会在小吃摊前驻足一会儿,走的时候拿一个油纸包的包子,或是在摊铺上买块儿饼, 一边走一边吃。
这会儿天还没亮透,街上人就不少了。
盛京除了本地人, 还有外地来的商人、工人, 而且属这些人居多。盛京繁华,来这儿做事赚的钱多, 但远走意味着漂泊,离父母妻儿极远, 早中晚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
几个男人合伙租个院子, 但就是个落脚的地方。
男人嫌做饭麻烦, 就在外面对付一顿, 随便吃点包子、烧饼、面汤……早饭就吃过了。
姜棠一到这里就在永宁侯府, 见的都是世家娘子夫人吃茶赴宴。
早起慢悠悠地收拾, 梳妆打扮,去正院请安问好,当然陆锦瑶因为有身孕不必请安,但姜棠在正院那段日子,见韩氏三人日日过来。
赴宴、看账本、打理府中内务……
姜棠有时甚至以为,那才是盛京人生活的常态。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生活才是常态。
盛京为官者并不多, 多的是捕快羽林军, 各种领着皇家饭但并不多的人。
紧赶着干活,怕耽误时间。在摊位面前跺着脚, 时不时搓下手, 等包子拿好, 立马付钱走人。
街上最便宜的是素包子,白菜馅儿的,一文钱两个。
肉包子一文钱一个,煮鸡蛋也是一文钱。
姜棠早上来过两次,就在街上走走看看。
有人舍不得花钱,吃最便宜的素包子。但也有人舍得,坐在摊位上喝碗豆腐脑,吃碗阳春面,再来屉小笼包,十文钱就花进去了。
在古代一文钱的购买力并不低,十文钱能买很多东西。
姜棠订的价钱,猪肉馅儿的馄饨价钱最高,就是十文一碗。
到了摊位,刘大嫂一把抓住姜棠的手,“妹子,我一个人不成的呀。”
来的路上姜棠说了,刘大嫂先一个人卖,她在暗处看着。
早晚一天刘大嫂得自己卖,先试着,不行姜棠再过来。
馄饨提前包好了二百个,来了客人直接煮就行了,刘大嫂还有功夫再包。
姜棠不管卖馄饨,这也是一早就说好的。但刘大嫂就是犯怵,她没卖过东西。
刘大嫂这辈子都没做过生意,街上的卖吃食的摊子都很少光顾,今儿真的是头一回。谁知道能不能卖出去,哪怕不是她的摊子,刘大嫂心里还是希望可以多赚点钱。
姜棠赚得多,她赚的就多。
左右都是小吃摊子,已经有生意上门了。
姜棠安慰道:“没事儿,嫂子你一个人也成的,就算卖不出去亏得也是我的钱,不关嫂子的事。”
好说歹说,刘大嫂总算点头了,一个人一边烧水一边包馄饨。
她打扮的干净,头发用布巾包着,板车上的小桌子放了不少调料,锅碗瓢盆都锃亮,再加上都是新的东西,很快就有客人来问,但一听十文钱一碗,摇着头就走了。
鱼肉馄饨还八文钱一碗,八文钱,再加点就能买一条两斤重的鱼了。
刘大嫂心里急的恨不得降价卖。
摆摊有一刻钟,一个客人都没有,锅里的汤都开了几回了。
刘大嫂在心里长吁短叹,怎么就没人买呢,别的摊子都卖出去好几份了,她想跟别的摊主一样吆喝,又张不开嘴,等着人来问价,听见价钱就全走了。
又过了好一会儿,她远远看见姜棠走过来,原以为姜棠是帮着卖馄饨的,谁知一开口竟然问起了价钱。
姜棠道:“这馄饨都是什么馅儿的。”
刘大嫂直结巴,“我……鱼肉的八文钱一碗,猪肉的十文钱一碗。”
姜棠道:“那有什么区别吗,为何你家馄饨比别处的贵。”
其他客人听见价钱就走了,没问过为什么。
刘大嫂忽然就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姜棠干什么来了,“因为我家馄饨用料好呀,早上天还黑着就拿猪肉和鱼,姑娘你看看这煮馄饨的汤,鱼汤和骨头汤,喝了养身体。还有这些小料,油辣子、香醋、麻酱……别看价钱贵,但味道也比别处的好吃实惠呢。”
姜棠身后多了些人,她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然后道:“那给我来一碗鱼肉馄饨吧,钱我放进匣子里了。”
只听叮铃铃一串响,空荡荡的钱匣子里就多了八枚铜钱。
刘大嫂赶紧煮馄饨,然后姜棠又看着小料问:“这些都能加吗?”
刘大嫂道:“都行都行!红色的是油辣子,褐色的是醋,棕黄色的是麻酱,还有这个是糖蒜和辣白菜,都是自己做的!”
刘大嫂一股脑儿介绍开来,然后冲姜棠笑笑,“只不过我们这汤就很鲜美了,放太多调料就不好吃了。”
姜棠这回不说话了,就站在摊子前等馄饨煮好。
刘大嫂这个人平日说话做事很麻利,但没做过生意或是很少出门的,卖东西就会害怕。
不敢叫卖不敢喊。
但吃食,又不是香味特别大的,在这一片摊子里埋着,更不是金子银子,谁知道你家的好不好吃。
姜棠当一回托,也不必说馄饨多好吃,就让刘大嫂把馄饨是什么做的,汤是怎么煮的说出来。
买一文钱两个素包子的人多,花十文钱吃一顿早饭的也多。
价钱定的贵,也是为了过滤掉一部分客人。
卖得越便宜,买的人就多,人一多就容易出乱子。
大约是因为有人过来买了,摊子煮了馄饨,汤的香味混着热气腾腾的烟飘进人群中。
包好的馄饨各个馅大肚圆,锅里的随着汤汁起伏,摆的小料看着也好吃。
等姜棠的那碗馄饨煮好,又有两个客人点了馄饨。
一份猪肉的一份鱼肉的。
煮馄饨的锅是高腰大铁锅,里面还有几个竹子编的大漏勺,用绳子拴着,就挂在锅边的钩子上。
一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