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大梁最狂驸马> 第120章 龙门客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龙门客栈(1 / 2)

《憩园文集》号称天下文坛佳作“第一”集萃。

原本曹沐还以为销量至少上万……可仔细一问才知道,每期的印数也不过两千多册,其中一半都在洛京当地销售,剩下的一半送往各州县学由士子们摘抄传阅。

了解其中缘由之后,对于为什么崔神基和杨焯等人都不赞成他搞月刊周刊和日报的真实原因,曹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说到底就是两个字——成本!

在曹沐的固有印象中,名列四大发明的“印刷术”,应该是在唐朝也就是如今的大梁初年发明的。

他刚刚穿越来的时候,所得到的初步印象也确实如此,市面上的书局出售的“书”,大多都是雕版印刷的。

但后来无意中从曹渊口中了解到,其实雕版印刷术最早始于隋文帝时期,当时为了推行科举制,需要印制许多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就有工匠发明了雕版印刷的办法。

只是到了大梁立国后,同样是为了实行全面彻底的科举取士制度,需要印制儒家典籍作为教材,雕版印刷就开始普遍盛行起来。

不管起因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书局印刷出售的绝大多数书籍,还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寺庙道观也会刻版印刷佛经道藏……释道儒三家的典籍占了整个图书市场的99%。

也只有这些印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图书,采用雕版印刷,成本和销量相比才能获得利润。

《憩园文集》因为是三个月一期,出刊的速度已经算是相当“快”了,但是每出一期就要刻一期的雕版,而且“季刊”的性质使得每一期的雕版用完了就没用了。

印数低的情况下,这种成本是非常大的,而《憩园文集》本身的定位又限制了它的销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所以《憩园文集》三个月一期的季刊模式,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说已经是勉强维持的状态,就这样还是不赚钱,要靠向世家大族或巨商富贾募捐才能继续办下去。

“不就是控制成本吗?这个问题好办!”

作为穿越者曹沐非常清楚快销印刷品控制成本的三大关键——活字印刷、低品质纸张和广告创收!

有了这三件法宝,尽可能的扩大印数,以低廉的售价形成市场垄断,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要创办月刊、周刊和日报,关键的人力资源因素也不能不考虑。

“今年秋闱刚过,那些落榜的士子都返乡了没有?”

曹沐问了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大多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了解情况的都没几个。

段文茂虽然考中的科举选了官,但他暂时还住在客栈里,这几天正在租房子,所以他倒是对落榜士子的情况有些了解的。

“清华兄,秋闱三年一次。明年又是春闱大考,今年落榜的士子有不少都不会离京,等着明年再碰碰运气。不过许多人囊中羞涩,大多都到京外寺院借住或是周边县乡投亲靠友……”

大梁推行的科举制度,三年一次秋闱是由礼部组织的会试,全国的士子都进京师参加科考,考中了就能列名选官,正式出仕。

而所谓的“春闱大考”,是高宗钦定的每两年举行一次,选拔州县教谕学官的“教师资格专项考试”。

春闱的录取标准相对较低,而且在全国各道的首府都设有考场,在洛京参加春闱的考试,倒是不区分外地和本地的考生,参考资格和秋闱差不多。

最主要的是洛京春闱名列前茅的考生,大多都会被选为候补官,不会被派往州县任教。

对于秋闱落榜的士子来说,参加春闱也是一次出仕的机会,而且如果考中了,被选派到边远州县,也可以不去没有任何惩罚。

所以春闱也被士子们称为“偏科”,和秋闱的“正科”、恩旨特设的“恩科”,并称“三科”。

对于段文茂的回答,其实曹沐早就心里大概有数了,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就麻烦仲桓兄和各位帮忙,招募一些落榜士子。告诉他们,加入我龙门书院,任编撰、记者都有月俸,包吃包住。为我们龙门刊物投稿写专栏,不但可以出名,还能得到稿费润笔……”

龙门书院建在西山上,原本就规划了许多“客房”,原本就打算闲置的时候可以对外出租……书院里开“客栈”也是盘活闲置资产的一大创举。

正好给这些落榜士子居住,就算不应聘当编撰、记者,也可以开放给他们寄住,少收一点房租,还能向他们征稿,一举数得!

不过,关于办刊的数量,曹沐最终还是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决定先办一本月刊名为《龙门文摘》,还有一本周刊名为《西山杂志》。

至于曹沐计划中的《洛京日报》,在新的媒体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确实时机尚未成熟。

他也从善如流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不过他也说了,如果时机成熟,日报的发行将是“龙门”掌握舆论话语权的最重要的关键!

原本只是为了筹备龙门书院成立庆典的会议,结果却成了“龙门杂志社”的筹备会,这倒是谁都没想到的。

关于印刷、纸张等技术难题该如何解决,曹沐说他自有办法,给杨焯等人安排了一些任务之后,会议就散了。

曹沐离开天一阁后,急匆匆赶回家,他要找老大曹渊问一个问题……

可是,当他回到靖国公府却发现家门口停了一辆马车,还有十几个士兵在站岗。

“这是什么情况?”

曹沐看到林龙在门廊下跪着,身后还有两个士兵看着他,脸色顿时一沉,上前问了一句。

可没想到,林龙刚抬起头,还没来得及回答他的问话,身后一个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的军士喝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