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晶带来的300多人的科研团队,一大部分来自湾岛,但还有新加坡籍的工程师。
甚至,还有从德国大型芯片公司挖掘过来的人才,在公司的高管中,还有美国人、华国人和印度来的国际友人。
自从公司成立将近两年来,张如晶还从清华大学、中科院、华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三十多位专业人才。
整个团队有国际派,有留洋派,还有本土派,再加上创始元等等,派系杂而多,也只有张如晶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才能够镇得住这个复杂的场面。
陆凡和张如晶非常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除了和华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花费重金培养之外,还不惜血本招揽海龟。
在上一世的时候,华国在90年代是没有相关人才的,但在2000年以后,就突然有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其实,这些人才可不是凭空就出来的,他们都是华国政府和各大公司培养的,他们在华国读完本科,再去欧美等国深造。
有的还进入跨国集团工作数年深造,在掌握了真正实用的技术之后,才从国外回到华国,为我们华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卓绝的贡献。
这个时间,跨度至少要10年以上,否则回来的也是半成品!
可见,一个行业想要取得突破,想要获得发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在历史上,华国芯片行业的很多高端人才,大部分都是2000年之后从国外回来的,其中就有不少就被华为和中兴给挖去了。
不过,陆凡由于提前介入到了芯片行业,就一定不会让上一世被国外公司卡脖子的事情发生。
他决定,无论如何困难,都要解决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高精尖机器设备的引进和制造这两个麻烦。
于是,陆凡和张如晶便分头行动,在进口高精尖的机器这方面,陆凡主要的想法是借助于韩允儿,通过三新集团从美国引进,看能不能来个曲线救国?
而,张如晶的思路则是放到了湾岛那边,毕竟湾岛的半导体行业,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看能不能在湾岛找到突破口?
~~~~~~
时间进入到2001年,华国的各大电视台以及报刊杂志,突然开始议论数字化这个话题。
华国商界杂志前五个月一共有49篇文章,其中16篇的标题关键词就含有数字化,还有几篇文章的内容也和数字化有关。
华国商界也举办了众多有关数字化的讨论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概念,比如数字化家电、数字化住宅、数字化娱乐,还有的甚至提出了数字化穿戴。
这个不伦不类的概念,陆凡看得一脸懵,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以至于,2001年的上半年,华国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在讨论数字化,好像不知道这个新概念,就落后于人似的。
很多人在饭桌上口沫横飞地讨论起来,夸夸其谈,不知所云?
北京甚至还喊出了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口号,还有的部门提出打造数字化图书馆,各大高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有关数字化的论文,一切都扯上了数字化。
华国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到了科幻时代。陆凡想了半天,究其原因,估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越来越普及,华国可以上网的电脑数量,从2000年的不到400万台,一下子猛增到两千零年底的将近900万台。
其次,华国网民数量年持续激增,从去年的将近九百万,一下子猛增到2001年底的2300万左右。
还有就是,华国政府和企业,这几年正大力推广宽带技术。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也持续增加。
2001年,华国中央连续颁发了八项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堪称计算机互联网的法治元年。
后世很多的法律基调,都在这一年定了下来,以后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2001年6月,陆凡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华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大会
华国互联网协会,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最高最高指导机关是国家信息产业部,有来自全国78家企业共同发起。
其中就包括陆凡名下的新浪集团、网易网络科技公司、搜虎网络公司、以及腾讯科技公司、阿里巴巴网络科技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都是陆凡发起或者控股的公司,所以,陆凡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互联网协会的成立大会。
这个大会的会员还包括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集成电路上科研教育机构等等相关部门。
在这次大会上,经过大会选举,陆凡成功当选为华国互联网协会的常务理事。
其实,这是个没有太多实权的职位,但身份比较尊贵,关键时刻还有一定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