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三个字(1 / 3)

廷尉狱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潮湿,只是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刻板固执的严格,切割成一模一样的监狱用事实说明着法律的严谨。

谢丞赫一步步往前走着,有时会踩到从房间栅栏里溢出的干草,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回荡在整个廷尉狱,叫人毛骨悚然。

这里人不多,但也不空。

这里的囚犯天然有一股气质,他们大都安稳地坐着或睡着,就算身上穿着囚服,手上脚上带着镣铐,也整齐干净。

没有喊冤的,没有痛哭的,甚至于没有人抬眼看一看谢丞赫,尽管以他的地位,说句话就放了他们。

这里弥漫着一股必死无疑的气息。

谢丞赫越走心越沉,越靠近尽头那扇门,身上的酸涩就越大,以至于当他能听到门那边的哀嚎声和低吟声时,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的手搭在门上,急促着呼吸,直到理智告诉他已经到了不得不推开这扇门的地步,他才终于将自己从无限的黑暗中唤醒。

门开了,这是一间刑讯室,墙上挂满了刑具,一旁烧着炭火,炭火里的火钳和烙印烧得发红。

本应该坐在这里的廷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裴安楠。

她的脸被火苗映得泛橙,额头沁着薄汗,一双古井无波的眼睛直勾勾盯着前方,以至于她甚至没有注意到谢丞赫进来了。

“还是不打算说?”裴安楠眯着眼睛,随手拎起炭火里的烙印,上面的奴字红得怕人。

赵晓安打着赤膊,双臂被铁链高高悬起,浑身上下已经没了一块好皮好肉,脸上挂着汗水和泪水的混合物,脑袋上淌着水。

他哭得没了声息,裴安楠这双手是杀人的手,用来揍他是大材小用,叫他半死不活的哭嚎也不过是须臾功夫。

“够了。”谢丞赫深吸一口气,别过脑袋去,不忍看一般闭上眼睛,眉头锁得死死的。

他知道裴安楠是个杀人的好手,却不知道她折磨起人来也如此有一套。

裴安楠听见谢丞赫的声音,猛地惊了一跳,浑身颤了一下,慌着神转过身来,手里的烙印无措地往身后藏去。

谢丞赫看着裴安楠那惊慌失措的样子,不合时宜的想笑,她这模样太像一个偷吃的孩子偶然撞见了大人,吓得抿起嘴不敢咀嚼。

熟料裴安楠手里的烙印撞上了火炉,砰一声,火花四溅,烙印也被撞上了天,扬起一片火灰来。

她下意识伸手要接,谢丞赫惊骇地冲上前,一把把她拽到自己怀里,抬起手臂挡下了坠落的烙印!

滋——

谢丞赫疼得几乎昏厥,可他这时候对上裴安楠惊惧担忧的眸子,心里想的竟然是,太好了。

太好了,没伤着她。

“谢丞赫!”裴安楠挣扎脱开他的怀抱,夺过他的手便要扯袖子检查伤势,却被他牢牢摁住。

“我没事。”谢丞赫眼底是悲哀和清明,一眨眼又全都消散,只留下了公事公办的冷静自持,“你先回去。”

裴安楠不敢苟同地看他一眼。

“回去。”谢丞赫不容置疑地说,“此事我要自己处理。”

裴安楠盯着他的袖子,被烙印灼烫的衣服已经发黑发硬,再看不清上面的花纹。

“我去叫太医。”裴安楠看了他一眼,补了一句,“在外面等你。”

裴安楠走后,谢丞赫才缓缓抬头,从上到下将赵晓安身上的所有伤痕细细看过一遍,然后盯上他那双已经看不到希望的眼睛。

谢丞赫坐了下来,手里没有拿刑具,只是攥紧了拳头好让自己胳膊上的疼痛有所缓解。

“二十五年前,你于沧州出任刺史,你出任刺史的第二年开始,沧州降水减少,大旱三年,第四年降水,突发洪涝。”

“是你进京,一纸诉状将端亲王告上了朝廷。是又不是?”

赵晓安吃吃笑着,每笑一声都觉得浑身酸麻,疼已然不占上风,因为从头到脚无处不疼。

“怎么?”赵晓安声音沙哑,说话费力,要仔细听才能勉强听清他在说什么,“谢大人觉得我不该告?”

谢丞赫没有笑,只是看着他:“端亲王贪腐案牵连甚广,整个沧州从上到下无不贪污腐败,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这样的沧州,这样腐败的官僚体系,却出了你这么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刺史,难得啊。”

赵晓安唇角往上翘,牵扯着脸上错综复杂的刀伤流出血来:“难道我今日沦落如此地步,就是因为二十年前为百姓谋福祉了?”

“谢大人,您不是最为忠君爱国,最为爱民如子吗?怎么?难道我做错了?”

谢丞赫拳头紧了又紧,指甲嵌进肉里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疼:

“端亲王被分到封地不过一年你就去了,若是他要大行贪腐,会不算上你?”

“为什么你在沧州的任职记录全都不见了?除了中书舍人之位,吏部根本查不到你这个人!”

“你的家人在哪里?吏部连你的老家都找不到!”

“你明明常驻京城,名下却没有地契房契,甚至没有在京城任何一家柜坊存取过银两!”

“沧州大旱三年,收成锐减,闹过饥荒,可到底有余粮,为何第四年大雨一来,什么都没有了,直接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三年大旱,堤坝没有负担,年年修整,为何第四年一场大雨就能把它彻底击垮?”

“赵晓安,你到底做了什么,还要我一件件说出来吗?!”

谢丞赫的声音回荡在狭小的房间内,嗡嗡作响,赵晓安费力地抬眼,这才认认真真地看了看眼前这个男人。

“不错。”赵晓安终于开口了,“是我做的,都是我做的。”

“三年旱灾,朝廷拨款赈灾,沧州官府将银两全都换成铜钱,发给了百姓。”

“我与粮商勾结,将朝廷发下的精米换成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