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听后眉目一展,心里大悦,且在接过急递后就仔细看了起来。
“好!”
“很好!”
“戚卿与诸将士果然没让朕失望!”
朱翊钧连声赞叹起来,就颇为志满地道:“朕得添一武德也!”
“宣政事堂执政公卿觐见!”
朱翊钧接着又吩咐了一声。
没过几刻钟,张居正、方逢时等执政公卿就到了政事堂。
朱翊钧则把征倭目的已达成的事告知了诸执政公卿,且将急递也给了他们传阅。
“此皆陛下运筹帷幄之功!”
张居正在看了后先奉承了朱翊钧一下。
朱翊钧则笑道:“也有先生与诸卿之功。”
“总算是大功告成,也没有变成穷兵黩武之事,没有徒费国帑。”
“臣恭贺陛下将天朝国威宣于四海!”
“至此,想必四海之夷皆不敢起轻视我天朝之心,而只会更加畏服。”
方逢时这时也笑着说了起来,且还对朱翊钧作揖恭贺。
其他执政公卿们也跟着恭贺起朱翊钧来。
王国光这时倒皱了皱眉。
朱翊钧见此就问:“王卿可有话说?”
王国光道:“陛下,臣虽欣喜本朝得以宣威于倭邦,维护了尊严,但这一下子得倭国赔罪钱三百五十万两,让臣不禁犯愁,奉旨投资于民的三百万两还没全投出去造福百姓呢,就又加了三百五十万两,按照臣和皇家研究院拟定的比例,又得增加投资之银款,无疑还得想更多办法去让更多银子造福于百姓。”
“实在不行就先存着吧。”
朱翊钧这时笑着说了一句。
王国光拱手称是。
接着,方逢时突然奏道:“陛下,倭事既已结束,是否当让戚侯回朝述职了?”
“毕竟按照枢密院之前的题请,对倭只先得其驻军之岛,而为可随时控扼其势即可,却不宜再加王师彻剿之。”
“准!”
“公主即将下嫁他家,就趁此下旨让他回国吧,让他以后在五军都督府枢密院负责参议军务就是,不必再出去领兵。”
“另外,以征倭功加封其国公,待其回京再行献俘礼,朕将赐宴于他,功臣即便要卸兵权退下来,也当荣退,以免寒武臣之心。”
“另外,俞大猷、麻贵、吴惟忠、陈璘加封为伯爵。”
“因是开疆军功获爵,非因亲而贵,故皆世袭。”
朱翊钧这时说道。
朱翊钧一下子加一个国公和四个伯爵,明显有意在壮大勋贵势力。
在场诸公卿这时皆因而不由得一愣。
“遵旨!”
方逢时和吏部尚书刘应节、礼部尚书潘成但也没有谏阻,仍旧口称遵旨。
他们毕竟和张居正一样,早就意识到大明如今周边的隐患很多,不强大武备不可能,而要强大武备,则就需要舍得给战功卓着者给予勋爵。
这时,张居正则主动提议道:“陛下,臣请下旨祭太庙。”
“准!再派一勋贵去孝陵代祭,告于太祖与诸先帝知道,倭寇之衅,朕已对其问罪,将来倭患会大减。”
朱翊钧点首道。
接下来,朱翊钧就真的祭了太庙,将这次征倭之事告之于列祖列宗。
而在祭太庙告之此事后,朱翊钧就下旨以征倭之事能成皆在张居正新政之功为由,而下旨加封张居正太师,且又以征倭之事更在于方逢时运筹帷幄之功为由,加封了方逢时为太傅,至于其余有功官员则是令吏部议封。
张居正至此算到达了文官的顶点。
不只是,改革派的其他文官也在地位上达到了大明历代文官很少能够达到的高度。
至于武臣的封爵,也最终经吏部议定,封戚继光为蓟国公,俞大猷为定海伯,麻贵为朔州伯,吴惟忠为义乌伯,陈璘为翁源伯。
另外,由内阁题请,在大明新得的肥前之地,增设东瀛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朱翊钧也下旨予以准予,并让吏部部推官员到此地就职。
如此,无疑相当于大明又增加一省。
与此同时,枢密院奉旨下钧令调戚继光回京献俘,令俞大猷代替戚继光坐镇东瀛。
戚继光这里在与岛津、大友、龙造寺三家大名谈判后,就令陈子銮去接管了长崎港,且因长崎领主大村家顽抗,也就将大村家直接辣手灭族,女卷皆充为官奴,另外将长崎所有产业全部以查缉逆产的名义接管,登记了所有在长崎汉夷商贾的来历与财货。
同时,戚继光也让留驻平户的童子明接管在了平户的所有汉夷商贾的商铺,登记了他们的来历与财货数量。
同样是以查缉逆产的名义。
只是平户和长崎乃是倭国这个时代的两贸易大港,走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