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外侧死角。
砰!
底线中路。
砰!
外侧内角。
高文站在发球线的后方,面对墙壁,距离十二米,正在进行发球落点练习。
网球场的长度是23.77米,半场也就是11.885米,所以对墙练习发球的时候,也是以十二米作为标准;墙壁上用胶带整整齐齐地贴着一个“九九八十一宫格”,要求每次发球都能够精准地落在目标格子里。
仅仅是靠近发球底线的一个纵列上,就划分为九个落点,而高文的每一次发球练习,都能够准确命中。
等等,不是说发球是高文的弱项吗?
首先,这是练习,没有压力,命中率自然大大提升。
其次,高文的发球是弱项,但真正的弱点还是在于力量,而不是落点;而且,即使是力量也是相对的,不要忘记了,193厘米的身高就保证了发球入射点的高度,以身高优势全力下压,这就保证了网球的过网高度和击球速度。
另外一位传奇发球大炮选手伊沃-卡洛维奇(Ivo-Karlovic)的身高,就足足达到211厘米,堪称巨人。
身高往往能够成为发球环节的先天优势,但网球却不是篮球,身高不是越高越好的。
在职业网球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观点认为,网球球员的最佳身高应该在180厘米到188厘米区间,并不是越高越好的。
一来,移动脚步,身高超过一定数值之后,移动就不够灵活,甚至显得笨重。
二来,重心过高,面对下旋球的时候,球员必须蹲得够低才能够将网球拉起来,但身高太高的球员往往“蹲不下去”。
“四巨头”之中,罗杰-费德勒和拉斐尔-纳达尔都是185厘米,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是188厘米,全部都在这个理想区间之内;只有安迪-穆雷(Andy-Murray)是191厘米,稍稍高出一些,但也不多。
不过,伴随着训练方法的进步,在1995年之后出生的这一批球员里,190厘米以上身高的球员开始逐渐增多,他们具备身高所带来的优势,同时也具备出色的移动和脚步,先天条件得到更高效的转化。
193厘米的身高,确实为高文的身高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但真正限制发球的,还是力量。
力量上不去,一方面发球的球速也就上不去,另一方面发球的尾劲也相对薄弱,无法制造更多威胁。
高文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所以在发球的时候,对落点的练习也就更加精细,然后再充分利用身高优势弥补短板,希望在发球环节能够创造出更多机会——从落点的精准度来看,高文一直都不错。
砰!
砰!
网球碰撞墙面的声响,踩着奇妙的韵律在球场回荡着。
很快,高文就发现系统提供的训练手册,确实有着不同之处,更加精细、更加详尽、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比如说内角发球,瞄准发球区内侧的死角,就在这一个落点上,系统还提出了更多更细的训练要求,不仅仅是平击球和旋转球两种而已。
平击球,顾名思义就是大力击打,网球缺少旋转,直来直去,以球速和力量全面灌注,顶尖发球高手的平击球平均球速都在时速两百公里以上,平时训练也就是全面发力、练习落点。
系统却提出了不同的刷球方式,也就是球拍拍面刷过网球的时间,时间越短,网球落地之后的弹跳就越低;时间越长,网球落地之后的弹跳就越高。
也就是说,尽管平击球缺少旋转的变化,只是以速度取胜,但系统还是要求平击球也能够出现变化,打乱对手的接球节奏。
想象一下,对手看到是平击发球,想当然地在腰部和胸部之间的舒适区域接发球,结果网球弹跳高度却在舒适区域之外,他们必须重新做出调整,如果调整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的话,要么就直接接丢、要么就是回一个菜球。
旋转球,充分利用球拍与网球的摩擦来制造变化,速度和力量相对应地减弱,平均发球时速可能降低到一百八十公里乃至更低,但是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的变化,却能够为对手的判断增加难度。
系统也提出了严苛的训练要求,上旋、下旋、外旋、内旋,还有最特别的两种方式,加力的急蹿和减力的凝滞——
前者也就是尾劲,落地之后的弹跳速度比想象中更快;后者则是诱敌深入,落地弹跳之后就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几乎无法往前走。两种发球的变化,本质都在于改变节奏,打乱对手的预判,迫使对方手忙脚乱。
也就是说,仅仅一个落点,系统就提出了十二种搭配组合,然后每一种方式都要求发出十个正确的发球。
如果发球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就必须再重新发一个,一直到符合预期效果为止。
砰!
砰!
一个,接着一个,再接着一个。
转眼就已经练习了一百五十多个发球,整个超市购物推车里面的网球直接全部清空,芥末黄的网球散落在网球场的角角落落,太阳正在缓缓地爬上头顶,汗水已经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