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容急了,问:
“怎么啦?”
苗依香断断续续,说了她与张兴福的事情。
这下,花明容听明白了。原来,苗依香和张兴福一路走得磕磕绊绊。
苗依香零零碎碎的叙说,花明容渐渐知道了一对夫妻的陈年往事。
早先,苗依香在关山乡那个闭塞的山旮旯里长大,后来考进江北中学,算得上是当地一名少有的高中生。那个年代,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都会得到一份工作,差点的到中、小学当代课教师;好一点的,会碰上各家单位招工的机遇,进入单位,来个从农村到单位身份的华丽转身。
苗依香就是在这一年高中毕业的。高中时期,她和张兴福就读同一所高中学校,算是同学。高中毕业,昔日的寒窗学子各奔东西。
命运之神没有格外地眷顾苗依香。毕业后,她没能混到一份属于她高中生应有的工作,只能回到家乡,务了农。
务农的这天,苗依香走进关山乡集市,要为家里买些化肥农药。正在供销社门口,一抬头,前方似乎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身影清瘦、高大,似曾熟悉,她停了下来。而对方见到她,停下了脚步,很是意外:
“是苗依香吗?”
苗依香愣了。
看清了,是老同学张兴福!
一点头,苗依香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张兴福大大方方,请她到税务所一坐。
苗依香没有拒绝,跟着他,走进了距离供销社不远的乡税务所。
乡税务所在集市的不远处,是苗依香熟悉的土木房子。和普通农家不同,这里没有猪圈和牛羊圈,少了熟悉的六畜兴旺的气息,却多了书香气息。崭新的办公桌椅,一把算盘、一支笔,再加上几本信笺和□□夹子,是办公桌摆放的全部。
张兴福带苗依香进了不大的宿舍。宿舍满是文艺宣传画;一只绿色的军用水壶、一把黑色的二胡、一支鲜的长笛,张显着他当年文艺兵的文艺气息和军旅生涯的荣光。
张兴福一身雪白的的确良衬衣,精气神有佳。
他请苗依香就坐,倒了杯茶水请她喝茶:
“你要不要在这里吃个便饭?“
朴素的同学情,苗依香倍感亲切。
听着外头集市的人群熙熙攘攘,两人渐渐畅开心扉,倾吐着几年不遇的时光。
时间的光影令人恍惚。张兴福告诉她,他毕业后去当了两年兵,复员后分配到了这个关山乡税务所,如今已是一个多年头,已经转正,干的全是下乡管税和赶集天收税的活。
听着张兴福的诉说,苗依香除了感怀,多了羡慕。
和张兴福相比,她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像是一只井底之蛙,只能偶尔的时候,能仰头看向农村八尺大的天空。除此之外,每天一成不变的,除了低头干活,还是低头侍弄庄稼地。而张兴福与她不同。他早已脱离了如此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生活,光鲜亮现,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性格明快,爱好广泛,多了自信与奔头。
她羡慕极了:要是自己也能和他一样,该有多好!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得飞快。直到太阳偏西,苗依香猛然想起自己赶集的任务,匆匆别过张兴福,从税务所走出来。
一抬头,天不再是那个天,空气变得鲜活。
这是一个姑娘二十三年来,迎来最大的变化。
回到家,她满是对张兴福的好感。
她想改变眼前的一切。可以她目前的处境,谈何容易!
渐渐地,她有意无意,多了走进税务所的趟次。而张兴福明显对她有好感,每次都显示出了热情似火。两个人在一起,她更向往他的不可限量。而要改变一切的那个人,她隐约觉得,会是张兴福。他的出现,让她多了躲在不起眼的山旮旯里对未来的憧憬。
又是一个赶集天。
苗依香带上家里的果蔬、时令农家腌菜,再次去了税务所。
张兴福身边的另外两名同事,见到她一来,会借口家里有事,识趣地走开。
不大的税务所,成了两个人无话不谈的小天地。
在税务所,她为他洗衣服,为他打扫卫生,将整个税务所弄得一尘不染;只要是闲街天,张兴福会主动提出来,上苗依香的家。
从税务所到苗依香家的小山村,她坐上他的单车后依架,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相伴。
在苗依香家,张兴福的出现,令全家人眼前一亮。
张兴福不怯生,每见到苗依香的一个家人,会嘘寒问暖,会拉家常,甚至会捋起袖子,干上农家活。他的身上,多了他这个年纪不应有的豁达。
他的出现,会让整个苗家多了欢声笑语。张兴福的俊朗与税务所的身份,赢得了苗依香一家人的好感。
吃过饭,两人会再次出发,去往当晚要放映露天电影的下一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