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原因?” 夏允彝苦笑道:“江南的生员,实在是太多了!” 云逍一愣,随即醒悟了过来。 薛国观、范景文等朝廷大佬,以及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明白夏允彝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大明一改宋元之风,多数书院转向科举,私学与科举并为一途,使得文风大盛。” “如今我大明,平均每县有生员、举子三百左右,而江南繁剧大县,往往在千人以上,可谓人文荟萃。” “然而读书人多了,也成为了一大祸患!” 夏允彝侃侃而道,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众人一阵骚动。 “不是读书人越多越好吗,怎么多了,反倒成了祸患?” “脑袋不够用了,有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好像有点道理,可就是说不出道理在哪里。” …… 云逍摇头一笑,叹道:“狼多肉少,人才过剩!” 夏允彝的话,不无道理。 江南经济居全国首位。 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且不说家境富饶的官僚、地主。 即使仅有‘薄田十余亩的力耕之家’,也都竭尽全力要让自己的子孙入泮读书,冀望他们跳跃龙门。 生员举子众多,本来是文化繁荣、国家有望的象征。 约占全国人口千分之五的生员,也应该是一种极可贵的人才资源。 然而恰恰相反,江南的生员、举子以及士绅,反倒成了公害。 如今的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做官! 传统社会官僚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观念,生员们只能走科举当官这一条路。 然而整个大明,光是生员,就有五十万之多啊! 哪有那么多的官位,给他们去做? 于是乎,大明就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 人才过剩! 人才济济,成了"人才挤挤"。 大量生员屡被摈斥于仕途之外,除了祸害地方,还有什么事情可做? 夏允彝向云逍躬身一拜,大声说道:“云真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恳请真人,为江南士子指一条出路!” 云逍笑了笑。 这个夏允彝,还真是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不光要管杀,还要自己管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