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联上都写的是什么话。而且,还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过年的时候,争取把各家的春联上的字都认识了。有人会说,那四、五十户人家,春联有几百副,能认得下来吗?能认得下来。因为,虽然全村四、五十户,但并不是各家的春联都完全不一样,如吉祥如意了,富贵平安了,幸福安康了等等,各家的春联上都有这些字,所以,别看全村几百副春联,没有重复的生字并不多。再说了,我们每人都已养成贴标签学生字的习惯,那么过年,不用你贴,各家都自动贴上了,你就剩认了,还不省事吗?春联可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精华,你别小看那只有两句,那可是极工整极对仗的诗。你如果春联记多了,慢慢你也会作诗了,你就成了诗人了。……”
林木匠插嘴打趣道:“刘兴良一宿尿八回炕——早就成诗(湿)人了。”
他说得大家都笑了。
魏金花说道:“我提个建议,咱们这回就比比看谁记得春联多,来个春联大赛,怎么样?”
高志远听了魏金花的建议,倒觉得很适用,便说道:“魏校长的建议很好,我们既学了字,又记了诗,大家敢不敢应战?”
有好事的说:“敢!”
有不好事的说:“那有什么比的。”
郑队长立即说:“怎么没比的,比谁认得字多,你春联记下来了,字不就认得了吗!魏校长这建议好,生产队大力支持。过了年,咱们夜校就搞个春联比赛,名列前茅的,生产队还给奖励!”
高志远接着说:“那这事就定下来了,从今天起,希望大家就认真学认真记,每天除了学会会认会写的春联外,我还在黑板上写几副春联,供大家记忆用。你可以专订一个本子,就记春联的,以后就是春联本。如果有人还要多学,我有一本《春联本》,你可以拿去抄。我们今晚学两副春联,一副是“大门外青山绿水……”他一边说着,一边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为了春联比赛搞得好,校委会又研究决定:一,认春联,没法评比,从而改成写春联,看谁写得多,这更能考核学员的学习成果;二,时间放在正月初六,虽时间长些,却能让学员在正月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时跟着好好地学学春联
果然,腊月又掀起了个学春联的热潮,原来目不识丁的老白丁,开口就是“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发财……”,“新年快乐,万事大吉,心想事成,事事顺心,合家欢乐,岁岁平安”……人们心里充满了新年的快乐新年的希望新年的期待!
新年生产队给每口人分了6斤白面,三斤猪肉。因为个人家都养不起猪,生产队有养猪场,每到逢年过节杀几口猪,给社员们分点儿肉。对于一年见不到油星吃糠咽菜的人们来说,吃一顿白面馒头见到两片猪肉,那种心情是现在的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来的幸福。
那时赶年集,只花个十元八元钱就够了,现在听听都是笑话。可那是真的。赶年集需要买两张红纸写春联,每张一角钱;买十张八张烧纸,上坟用,每张四分钱;买三五张黄表,每张五分钱;买“天地爷””灶王爷”每张二角钱,没钱的可以不买,过年用黄表写个“牌位”供上即可;买小鞭一挂,四、五角钱,留年五更放的;买“二踢脚(双响)”十个八个,每个五分钱,留作初一十五烧香放的;买二斤酒,每斤一元多钱;不喝酒的还不买;……这就基本算是办齐年货了,你算算花多少钱?是不是有十元八元就够了。
不过那时候十元八元钱也不好挣呢!高志远回家那年生产队每个劳动日值是四角五分钱,秋天最累的割地每天才挣八分工,十分工合一个劳动日。那就是干最累最重的活计,每天才挣三角多钱,要干一个多月,才挣十元八元钱,你想想多不容易啊!
那年高志远和父亲挣了三百多个劳动日,除去口粮钱和平时借的钱,净分六十二元八角钱。那在当时是分钱的大户了,有一多半孩子多劳动力少的人家,一分钱没分,还欠生产队的钱,当时叫“三角债”。
高志远家不用忙年,就他们爷俩,不用做新衣服,添鞋袜什么的。父亲只在年跟发三斤四斤面,蒸一锅馒头,年三十给神仙上供用。剩下的白面还得留着来人去起时好用。他们过年能吃上白生生的馒头,也是沾了神仙的光。
初一早晨,农民都有迎喜神的风俗,年五更即便玩一宿的,初一早晨也要早早地迎喜神。因为,迎了喜神就会让你一年喜事连连,谁愿错过这样的好时机。所谓迎喜神,就是按“灶王爷”上写的喜神在什么方向,人们早晨便向什么方向走,走一段路,就算把喜神迎回家了。那年,“灶王爷”上写着喜神在东方,村里人早早地都起来,出了村子,便向东方走去,走一会儿便回来了。高志远也向东方走了一会儿,他忽然发现,道路边、野地里,树林间……有很多的牛马粪,先还奇怪,很少见这么多的粪,后一想,是过年了,人们都忙年了,谁也不起早捡粪了,所以,才这么多粪。他不禁暗想,这不正是捡粪的好机会吗?他喜不自禁,吃完早饭,他便套上一辆牛车。老保管大叔奇怪地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