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年头能找到的文艺作品实在太少了,727阅览室那些书她都已读过,市面上能看的电影只有那几部,而身边的小伙伴,绝大多数都不爱看这些东西,此时最受大家欢迎的,是一些秘密流传的手抄本。
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对异性充满好奇的时候,却又没有什么了解的渠道,当时一些所谓的小黄书,就在少男少女们之间疯狂流传。一本不能公开出版的书,就是一项资源,你要想看其他书,得用手里的资源去换另外的资源。
茹争流和冯晓云宋柳的友谊,正是建立在交换资源的基础上才飞快上涨。
茹争流往往在放学的时候从冯晓云那里换到一本书,熬夜看完,第二天一大早把书还给冯晓云,把自己的手抄本赎回来,再用自己手上这本书,从宋柳那边换到另外一本书……谁手里的书多,谁就能换到更多的书,能成为换书界小有名气的人物。
这半年来,茹争流差不多看了市面上流传的大部分手抄本,对拥有上辈子经验的她来说,这些都是小儿科,就连著名黄书《少女之心》,那尺度也赶不上五十年后随便一个片子。
她很快就对这些失去了兴趣,转头问自己:在这样的时代我能做什么?
原本应该趁着年轻,多读一些有用的书,多学些东西,为将来打基础,但现在根本没有学习渠道——无法输入,只能尝试着进行输出。
茹争流看着手里换来的手抄本:就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上头用不太工整的字迹抄了大概两万字一篇小说,这小说也不是全的,中间有明显的断裂感,只有男女主互动的情节保留得比较详细。
这本手抄书,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的手,封面和底页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四个角卷得跟大波浪似的,有些页布满了黑黑黄黄的印记,也不知道是什么。
可以说,这是一本标准的三无小说:既不知道小说的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还不知道这本书是谁的。
——既然如此,那我干脆就自己写好了。
茹争流就是那种很乐意向别人展示作品并对其他人评价很在意、希望被人喜欢的作者,其他人的反馈,会给她持续的动力。既然现在没有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那她就给自己创造平台。
一开始,她学着写了篇侦探小说,是个警察抓特务的小故事,不到两万字长度,用了半个世纪后很流行的反转梗。
为了不被发现,她写完用左手又抄了一遍,还把本子不停揉搓,扔在地上踩,努力做成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样子。
周一一大早,她就把这本所谓的书带到学校。一下课,她们几个经常换书的就聚在操场角落装作抛石子,蹲在地上商量着换书。
这个说:“我搞到一本《绿色尸体》,可刺激了。”
那个说:“我拿《第二次握手》跟你换。”
这个不愿意:“我看过了,你们谁还有别的?”
冯晓云说:“我换到一本《落花梦》张宝瑞的。”
大伙纷纷倒吸一口气,拿渴望的眼神看着她。
冯晓云十分得意:“先说好了,我看过的可不行,谁有新鲜的?”
众人纷纷列举自己拥有的资源,什么《一缕金黄色的头发》《303房间的秘密》《一只绣花鞋》……
冯晓云听了这些都摇头:“这都看过好几遍了。”
大伙沉默了。
有《绿色尸体》那人说:“我们这样不行呀,就这几个人,就那几本书,看来看去就这些,这就跟鱼缸里的水似的,不换点新的就臭了。”
这时茹争流说:“我这儿搞到一本抓特务的,反正我是第一回看,你们要不要看?”
“什么书?谁写的?”
“不知道耶,前头都没了。”
冯晓云想了想:“那行,我跟你换,说好了明天得还我哦。”
大伙一看,《落花梦》花落茹争流,不免有些艳羡和失落。
宋柳说:“咱还是回去搞点新书吧。”
第二天冯晓云把茹争流的手抄本还给她。
茹争流眼睛亮晶晶地问:“这本怎么样?”
冯晓云说:“还行吧,结尾挺出乎意料的,但也就那个样。”
然后这本书今天到了宋柳手里。
隔天从她那儿拿回书的时候,茹争流又问宋柳:“这本怎么样?”
宋柳挠挠头说:“凶手竟然是她,真想不到。”
“那里面哪个人你最喜欢?”
“就都差不多,记不住。”
不到一星期,这本书在小圈子里传遍了,大伙反应平平,认为除了凶手挺难猜,别的没有什么亮点。有个人还吐槽主角,说她一点都不聪明:“这么笨的脑子怎么能当警察。”
面对这波并不友好的读者评论,茹争流很是自闭了一波。
她把自己写的小说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不得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