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得先拿来让他们审核,审核通过了才能拍:
“毕竟是我们制片厂出品,要担风险的啊。”
茹争流表示认同。
黄厂长又提出,他们会向摄制组派出制片主任和会计,同时会给茹争流派出一名助理。
全程配合她的电影拍摄、后期制作、电影送审、发行等一系列事项。
茹争流不太理解,我只是买个厂标,我花自己的钱拍电影,为啥要让你派个会计过来监督?
……
各种条条款款层出不穷,这一谈就谈了两个星期,最后终于签订了合同。
大概意思是:
禾州电影制片厂委托宁市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拍摄一部故事片,为期半年。
拍摄完成后,茹争流这边要保证电影过审。
和国影结算完成后,无论盈利还是亏损,茹争流方都要一次性向禾影支付二十万元。
同时,在拍摄过程中,茹争流方应使用禾影的设备和人员,需支付租金津贴若干,附明细表格……
*
在回宁市的火车上,赵开华感慨说:
“这生意他们做得划算啊,一个电影拍摄指标白白赚了二十万。
一点风险都没有,就这还要赚我们的租金和工资,换我我也乐意呀。”
茹争流笑道:“你手里要是有厂标,我也让你赚这二十万。但是咱们没有啊,拿什么赚?”
赵开华跟她一起无奈笑了会儿,说:
“合同是签了,剩下就看你了。
别的不说,拍电影最起码得有个三五十万吧,这个钱从哪来?”
茹争流一下就乐不出来了。
这实在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电影在电影院放完了,国影才会根据最后的播放情况结账,但拍电影的时候就要花钱。
在制片厂的时候,这笔钱靠财政调拨和以前结余,现在自己单干了,这笔钱从哪来?
拍一部能在大荧幕上播放的小成本故事片,即便再压缩支出,也得三五十万。
何况还有二十万的厂标费,加上后期做拷贝和发行费用,总成本最低也得六十万……
还好厂标费是结算之后再支付,那前期手上最少得准备四十万才能推得动。
这年头,说起万元户都很稀罕,何况四十万。
像申大中这样在727工作二十多年的老职工,一年下来工资也不到一千块钱。
他在整个宁市也算高收入了,这四十万,也得不吃不喝干上四百多年才存得下来。
茹争流冥思苦想一番:
这么多钱,省是省不出来,借也不好借。
去平省制片厂探了探口风,现在厂里的资金也非常困难。
不能拍电影就没有财政拨款,大家都靠那点死工资,还要安排下岗转岗职工补偿。
钱的事还是得和学金融的谷从跃商量,她把这个烦恼一说,谷从跃马上提出:
“我觉得现在最可行的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民间融资,就是让有钱人在前期投资,许诺他赚到钱分红;第二是向银行贷款。
我们做的是从来没人做过的事,你也算新导演,也没有成功先例,很少会有人投资,我们不妨把重点放在银行贷款上。”
跑贷款的时候,茹争流更加体会到挂靠在国营单位的好处。
这时候私人企业虽已不算是新生事物,但绝对是小众群体,并没有什么对它们的金融扶持政策。
私企想从国有银行贷款,那简直难如上青天。
但像宁市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这样挂靠在国营企业,性质有一些模糊的,假如领导们能说得上话,又有相应的抵押,数目不大的贷款也不是特别难。
谷从跃帮茹争流分析:
中农工建这种大行,和地方联系不太紧密,最好找一家本土银行。
这种银行扎根在宁市,领导是土生土长本地人,了解宁市当地各圈层情况,对平省电影制片厂知根知底。
而且这次贷款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拍电影回款周期很长,拍摄期间难免需要大量资金周转,应该和银行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种种前提下,他们看准了宁市某某商业银行。
几番交涉,牵涉太多融资事务,茹争流两眼一抹黑,实在力不从心。
谷从跃又请假从兴市赶回宁市,亲自处理贷款事项。
折腾许久,银行方面还是有顾虑。
最终谷从跃还是请杜老头儿出面组了个局,约制片厂主要领导和银行行长等重要人物一起吃了顿饭,才大概定下了贷款意向。
离开宁市之前,谷从跃还帮茹争流请了个出纳,后续事项他就可以远程遥控出纳,逐步进行,让茹争流不必在贷款方面耗费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