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窝在朱棣怀里安睡的时候永乐十一年悄悄地到来了。
正月十七日晚膳后朱棣又送给小西一个大红包,心情大好地解释,“这是给娘舅的谢礼!”
小西双手举着红包不解地问,“马和公公怎么成了娘舅了?”
朱棣笑着轻轻地弹了下小西的脑门柔声提醒,“夏小西,是你!”
小西摇摇头,“不懂!”
“三年前朕第一次带你去莲湖糕团店,你说自己就是现成的娘舅!”
小西特别喜欢吃那家糕团店里的甜食,想了想笑着回答,“是三兄弟分祖产田地的事情呀!”
“二月初就该下旨了!”
小西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举着红包开心地说,“恭喜!恭喜!终于彻底解决了贵州的问题!”
朱棣轻柔地亲了亲小西的额头宠溺地回答,“同喜!同喜!现成的娘舅!”
小西拿出红包里的银票看到上面的金额乐开了花,狠狠地亲了下朱棣的脸颊轻声夸赞,“皇上就是有钱!出手这么阔绰!”朱棣送的是一张一千两黄金的银票。
“你不是最喜欢金子嘛!”
“不不不!”小西笑容灿烂地柔声反驳,“我最喜欢你!”
“夏小西,朕也最喜欢你!”
小西把银票放进朱棣手里柔声撒娇,“帮我一起管着吧!”
朱棣无奈地笑笑轻声建议,“要不你自己也建本账册把你的钱管起来?”
小西笑着反驳,“我的银子只进不出,收支明细连一页纸都写不满,”
朱棣瞧着小西沉默不语。
小西搂住朱棣的脖子柔声问,“我现在有多少钱?”
朱棣不假思索地回答,“六百七十七万三千五百两银子,一千两金子。”
小西得意地哈哈大笑。朱棣瞪了小西一眼,扣住她的后脑狠狠地吻住柔软的嘴唇,小西顺势窝进朱棣怀里幸福地享受他的宠爱。
以往那些或来自前朝或发自后宫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现在想起来都成了一笑了之的过眼云烟。在朱棣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小西在他的后宫里安稳地生活,一转眼就到了年根儿。
今年的腊八节是朱棣自登基后第二次在大报恩寺施粥,小西在中秋节后不久就做好了施粥的账目。小西根据永乐元年那次的经验向朱棣提出三条建议:分别是增加两石大米和两石各色豆子。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单独带着孩童的妇人单独辟出一条通道,可以直接接受施粥。专门订制一万只甜白釉的大海碗,赏赐给老人们。
腊八节当天辰初刚过朱棣驾临大报恩寺,态度沉稳地站在正殿外的台阶上俯视众人。正殿外的小广场上排队等候施粥的百姓们见到一身明黄色盛装的朱棣激动不已,齐刷刷地双膝跪地恭敬行礼,山呼万岁的声浪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朱棣心情愉悦地快步走下台阶站到锅灶前,接过马去递上的大木勺,耐心地把一勺勺热腾腾的腊八粥分给等候的百姓,边盛粥边微笑着和百姓们嘘寒问暖。
约莫半个时辰后排队施粥的人还是有增无减。马去站在朱棣身后轻声提醒,“皇上,您该回宫了!今日的早朝从巳初开始。”
朱棣轻声回答,“朕知道了!”
负责维持秩序的锦衣卫兵丁拦下了排在队首的一家五口,兵丁指向旁边另一条通道低声解释,“让老人先来!”
排队的人群齐刷刷地看向旁边,冷清的通道上远远地快步走来一个中年男人,一名锦衣卫统领护在他身旁。
排在队首的那家的男人不服气地低声质问,“那人年轻力壮的,怎么就成了老人了?”
他的女人给了兵丁一个白眼,低声附和道,“凭什么让他走那边?”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跟随着那个中年男人和统领,拥挤的队列中起了窃窃私语声。
统领和那个男人一路走来也听到了些低声的非议,统领拉着那男人停下脚步,瞪着眼低声呵斥众人,“人家是背着七十多岁的老娘来的!你们哪个不服?”
统领侧身避让,众人这才看到男人背上的老妇人,纷纷闭了嘴继续安静排队。中年男人和老妇人都穿着颜色鲜亮的簇新的细布棉衣。老妇人面色红润,双眼红肿,脸颊上还有未干的泪痕,明显是刚哭过。中年男人背着老妇人走了一路已经有些累了,微微弯着腰但仍然双手背后牢牢地托抱着,明明是寒冬腊月可他的额头上却布满了细密的热汗。
男人背着老妇人朝着排队的人群颔首歉疚地低声说,“对不住大家伙了!”
排在队首的男人朝着对方恭敬还礼低声回答,“快去吧!别让皇上等!”
男人感激地再次颔首,“谢谢大伙!谢谢大伙!”
男人背着老妇人快步走到锅灶前,见到朱棣的一瞬两个人的眸子都变亮了。老妇人挣扎着从男人的背上下来,脚刚沾到地就颤巍巍地要给朱棣磕头。
朱棣伸手虚扶老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