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淮南王的奏疏,愿接回靖和公主归葬淮南王国的请求后,太史令便召集属官卜算送葬队伍出发的吉日。
很快就定在了四日之后。
刘闵这个名字仿若鲜妍的娇花,只盛开了一季,便消逝于冷冽如霜的寒风中,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只是因她的逝去造成的和亲人选的空缺,着实让景帝陷入了一番困扰。只因匈奴的迎亲队伍已经来到了汉匈交界的边境,只等汉庭的送亲队伍到达。
不知何时起,馆陶长公主的长女长罗翁主可作为和亲人选的流言逐渐扩散。直到在朝会时被人提起。
那人说的有理有据,什么长罗翁主虽不姓刘,却也身负刘氏血脉,什么时间紧迫,已来不及在诸侯宗亲中细细甄选等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宗室的赞同,似乎已确认长罗翁主就是顶替靖和公主去和亲的最好的人选。
景帝自是不愿让自己的外甥女去和亲,只说了句还是要选刘姓翁主才有结两姓之好的意义便结束了朝会。
昌阳公主志得意满地对太子道:“阿兄这一石二鸟之计做得甚妙。哈哈...陈阿娇...去了匈奴,我看你还如何骄狂。”
太子却斥道:“慎言,尤其是在这种多事之秋。还有,下次不要再贸贸然做任何事。若非你不谨慎,被靖和发现你与皇后的侍女私下见面,我又何须做下此等事。”
昌阳不服气道:“阿母也是同意了的。”
“你应该在阿母冲动时拦下她,而不是火上浇油,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你好生反省反省吧,以后不是什么死生大事,莫要再进宫来。”
昌阳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阿兄,你这是要驱逐我......”
太子却不想再听,“来人,送公主出宫。”
昌阳不甘地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在触到太子阴翳的目光后,闭上了嘴。她猛然意识到,他是怪她们擅自弄掉太子妃的孩子的,他对那个孩子并非全然的无所谓。只是他不好责怪阿母,便只能将怒火发泄到她这个妹妹身上。
馆陶长公主自听到流言开始,便早早的做了准备,此刻正在景帝与窦太后面前哭诉,“也不知哪个恶毒之人散播这样的流言,这是生生要逼得我们母女没有活路呀。”
窦太后也因为流言之事,几天不能安眠,生气地质问景帝道:“你这个皇帝难道还庇佑不了自己的外甥女吗,还是你是真的打算顺水推舟听从了那帮只顾自己的宗室的意见,送阿娇去和亲?”
景帝连忙道;“母后您何出此言?儿也疼爱阿娇,怎会因为小小的流言,就送她去匈奴和亲。儿已让人整理上次遴选的宗室之女的名单,很快便能选出合适之人。母后还要放宽心才是。”
窦太后的脸色这才松缓了不少,不过仍是忧心,“需知众口铄金,流言已传的如此广,那些宗室又岂会甘心和亲人选换成自家女娘。”
突然馆陶长公主道:“掖庭中不是有七国之乱时被贬的几王女眷吗,可从中挑选和亲人选。如此既不得罪宗室,所选之人又实实在在是我刘姓血脉,匈奴也挑不出理来。”
景帝和窦太后对视一眼,而后道:“以前只想着她们的罪人身份了,如今看倒是一叶障目了。便是罪人,也身负我刘氏血脉。此法...可行......”
“而且以后的和亲人选,就从那些罚没的女眷中择取,也不必再让各个宗室举荐人选了。”
馆陶长公主再道:“陛下,此事要快,免得让幕后散播流言之人反应过来,再横生枝节。”
景帝自是明白,点了点头,“阿姐放心。”
景帝的动作很快,第二天的朝会上就宣布封原赵王刘遂之女为公主和亲匈奴并于太史令署推算出的半个月后的吉日,由宗正护送公主的和亲队伍前往匈奴。
为了震慑暗处的宵小,景帝与窦太后商量过后,公主被安置在长乐宫,由窦太后亲自教管,直至公主前往匈奴。
很多人还未反应过来,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又是几人欢喜,几人愁。
馆陶长公主看着没心没肺吃了快一碟子糕点的陈阿娇,没好气道:“你倒是好胃口。若你早早定下亲事,何至于有人拿此事做筏子。”
“又无事,我为何吃不下。啊,不对,我正是因为心中苦闷,方才多吃了些。阿母,你莫不是小气到我多吃了几块糕点便心疼了吧。”
看得馆陶长公主欲要发火,陈阿娇马上起身,“我心中烦闷,去外面转转。”
馆陶长公主只以为她是去院子里转转,谁想是直接出府。
听到马舍那边传话过来时,馆陶长公主下意识要阻止,后又改主意,“多派些人跟着,务必保护翁主的安全。”
下人领命而去。
这边,得到了馆陶长公主命令的车夫小心问陈阿娇去何处。
陈阿娇有些烦躁道:“随意...去东市......”
待得穿过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