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老师那边的例会,最后才到郑藜。
郑藜在所有人的目光中尽力维持自己的表情正常。
“你现在实验进行到哪一步了?”
“二轮迭代已经完成了,下一周开始第三轮迭代,文献部分跟前测数据已经处理好了,只等最终数据收上来后完成研究结论跟讨论。”
郑藜一口气说完这段话,她故意将完成进度向前推了一些,试图唤醒刘导的怜悯。
果然,刘导似乎有些踌躇。不知道是在想办法保留郑藜的努力成果还是在思考如何开口让郑藜放弃能显得理由充分些。
“那要不你看,是自己写接下来的这些还是不想写了。”
说完后又补充道:“如果不想写了我们可以重新调整一下你以后的方向。”
将一个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抛给郑藜。
郑藜此刻只觉得没意思,一切都没意思,做研究没意思,曾经万分期盼的换研究方向没意思,就连自己此刻坐在这里的行为都很没意思。
坐在一旁的学妹悄悄戳了一下郑藜的后背。
“好的老师,那我不写了。”
虽然是意料之中的答案,但刘导还是找补似得开口:“行,之前那个研究框架我也看了,还是有很多问题,你就算写下去后期改起来也很费劲,还不如我们重新制定方案,到时候研究对象我来解决。”
郑藜机械得开口:“好的老师。”
曾经夸奖的话还历历在目,如今就成问题很多了。我自己写?我自己怎么写?实验对象都是李老师的,我自己从哪要数据,怎么继续写?
作为实验室最大牺牲品得郑藜只觉得可笑。
刘导发配完指令在实验室待了一会便走了,随着关门声响起,周围的空气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几分钟后窃窃私语开始变为大范围的八卦讨论,大家都惊讶于刘导刚刚的表现。怎么说呢,矛盾很常见,但这种将矛盾敞开展示给学生看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没见过。更何况事情还是发生在两个成年人身上,任谁也想不到两个还要一起共事的成年人怎么会将关系处理的这么糟糕呢。
郑藜只觉得心凉,心凉于大半学期的辛苦极大概率要付诸东流,心凉于不知道以后该怎样面对李老师,更是心凉于努力了这么久现在却还看不清自己未来的科研路在哪里。
桌面上快要完成的迭代报告此时看着熟悉又陌生,似乎没有继续写下去的理由了,可郑藜却不想将这样未完成的报告发给李老师。虽然跟他接触的时间远没有刘导长,但他的学识与能力却让郑藜发自真心地感到钦佩。与刘导口中的为人不同,不夸张的说郑藜一度觉得自己每周跟李老师的讨论都是充电的过程,每次自己焦头烂额无从下手之时,李老师总是能用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帮郑藜理清思路,让她豁然开朗。与其他教授的严肃不苟不同,李老师或许因为年轻所以更能体会学生的心理,开玩笑般的零食奖励,适时的鼓励与真诚的解释、建议都让郑藜感觉自己慢慢喜欢上了写论文做实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慢慢觉得自己似乎也有能力做好科研,这是入学来她第一次在科研上树立起了一些自信。
可不管再好,纽带始终在刘导手中,如果刘导下定决心要切断这段联系,郑藜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能在不忤逆导师圣意的情况下继续。
不论如何,还是先把迭代报告写完吧。
第二天刘导虽然没来实验室,但他却发微信让郑藜关注一下智慧教育方面的研究,等他有空了过来讨论郑藜以后的毕业论文往哪个方向靠拢。
看着刘导的话,出了一会神后郑藜点开李老师的微信对话框将写完的二轮迭代报告发了过去。
仔细想好的措辞一并按了发送。
“李老师,这是完成的二轮迭代报告。刘老师给我安排了别的研究方向,以后就不继续做这个了,非常感谢您这段时间的指导与帮助。”
是感谢也是告别。
而等不到的回复就像一堵墙彻底将郑藜心中那点对科研刚树立起来的热情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