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虞城郡的赵敦赵太守次日就将亲朋好友邀请到府上,将自己获得了甲上的好消息公布了出去,亲戚们自然不知道这甲上代表什么,但依然觉得应该还厉害。
赵太守因为高兴就多喝了几杯,酒后还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让整个家庭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有的亲戚自然就发问了,你这什么时候能高升啊,眼看都要五十五了,再不抓紧时间可就要退休了。
说到这个,赵太守也是满心的着急,皇上的圣旨就不能随着考评一起发下来吗?
这一日,赵太守如往常一般在值房里无聊的看着《石头记》,正看到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他忽然就打了个冷战,他仔细看了看这里面的人物叫贾雨村。
还好还好,不是赵敦,可为什么这情节这么像?赵太守的后背上还是湿了一片。
要说葫芦案,赵太守这辈子可是没少判,可是这个时候的大宁,哪个官员不是如此。
或许官员们看到这一回都会觉得是在影射自己。
“大人……”
“你特么吓死我了!”赵太守被长随的一声呼唤吓了一跳。
长随委屈道:“小的不是故意的,是有要事要通禀。”
赵太守合上书页,对长随不耐烦的说:“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外面来了圣旨,您快去接旨吧。”
赵太守一脚踹在那长随的屁股上,怒道:“费这么多话,不早点说。”
随后赵太守便是赶紧整理了整理冠服,与那长随出了值房往衙门的大堂而去。
大堂前的空地上已经准备好了宣旨的仪仗,十几名手持金瓜骨朵的大内侍卫分列两旁,十名开道锣手手提金锣,还有若干持角号的号手。
赵太守定睛一看今日宣旨的是位公公,便明白这是大事了。
大宁的惯例,圣旨可以由宫中派出内侍前去宣读也可由当地官员宣读,但一般大事急事都是由宫中的内侍亲自来宣读。
“公公,辛苦了!”赵敦对着那太监拱手见礼道。
那太监微微一笑道:“赵太守,你还不认得咱家吧?”
赵太守赶忙问道:“敢问公公贵姓?”
“咱家是太极宫的内侍,姓黄。”
“哎呀,真是失敬失敬,能在太极宫的可都是皇上的红人啊。”赵敦自然知道太极宫是泰安帝修道的地方,能在那里当差自然都是泰安帝最为宠信的人。
黄公公也不谦虚,他对赵太守道:“还有一个人呢?怎么没来?”
“还有哪位?”赵太守一时摸不着头脑,这郡府衙门自己就是最高长官了啊。
“朱东志啊,也有他的圣旨。”
“快,速去昌兴县把朱县丞请来!”赵太守赶忙安排长随前去送信。
……
此时的朱东志正在袍坊视察工作,如今昌兴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织机、纺机都飞速转动,工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车车棉纱运出纺纱厂进入织布厂,一船船布匹从码头运出。
操着各地口音的商人们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昌兴县的其他产业也跟着发达了起来,比如小吃业比如客栈业。
袍坊的百姓们簇拥着朱东志,向他们爱戴的县丞大人投来崇拜的目光。
“朱大人,您真是说到做到,之前您搬家的时候向我们承诺一定建设好袍坊,这才半年而已,袍坊已经大变样了。”
“可不是嘛,以前的袍坊就是本县最被人看不起的地方,现在可是人人都想挤进来的地方了。”
朱东志对着大家拱拱手道:“这是本官应该做的,你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朱大人,袍坊以你为荣!”
“朱大人,昌兴有你未来可期!”
朱东志享受着袍坊的百姓最高的敬意,陪同的钱主簿和宋攒典也觉得与有荣焉。
“老爷,老爷!圣旨!”
朱东志远远看到老胡带着一个生面孔往这边跑来。
“什么圣旨?”朱东志疑惑的问。
那生面孔对朱东志施礼道:“朱大人,小的是赵太守的长随,请您马上到郡府衙门去接旨。”
“这……按大宁律法本官没有命令不得擅离职守啊。”朱东志迟疑道。
钱主簿在一旁道:“大人,这圣旨不比任何命令都管用啊?”
“有理,本官这就随你们去,备船!”朱东志赶忙吩咐左右。
钱主簿道:“都这时候了还坐什么船,骑马去吧。”
……
“来了,来了!”赵太守的长随拉着朱东志从衙门的大门口飞奔着进了府衙。
这时黄公公和赵太守正在大堂上用茶,看到人回来了,黄公公便是决定先把正事办了再说。
于是仪仗重新准备好,赵太守和朱东志立在堂下,黄公公独自站在大堂的长案前尖声尖气的问:“下面可是赵敦和朱东志?”
“正是。”
“正是。”
“那好,赵敦、朱东志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泰安二十七年春夏之交为考察官员任用贤能罢黜庸奸,特行大察一次,经考评虞城郡太守赵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