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乡下正式进入农忙时节了,村子里游荡的人比较少了。但也有几个留着鼻涕的小娃娃在路上玩。小娃娃们看到有自行车来了,纷纷停下了把玩的事,好奇的盯着自行车看。
可就算是小娃娃们的目光,也让推着自行车的王文收生出无比骄傲的心,这可是他们家的自行车啊。才十三岁的王文丰骄傲的抬高了下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连王夏华也轻轻摸着自行车,生怕用重了力道会把自行车摸坏。
三人回到家里,家里非常的整洁,院子里晒着野菜和菌菇,现在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山上的野菜和菌菇也不少,所以三兄妹空了就去山上摘。
说起来,这三年来,三兄妹的私房钱也是存了不少了。除了62年没有存下钱,那一年的大猪卖掉之后,换来了四个小猪仔,之后三兄妹每天养鸡养猪,包括她名下的两只鸡和一只猪也都是他们在养。当然了,他们养的猪卖掉的钱也是他们兄妹一起分的,她也没有要。而那两只鸡,他们却是把鸡蛋存了下来,每个月她回来的时候,他们会把鸡蛋给她带走。也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从她每个月带来的“小饼”渐渐变大开始,也可能是他们想从她身上换到大饼开始。
但不管怎么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是一种好现象。
不过,因为他们偶尔上工,且上工的工分比较少,所以她名下的那只猪每次收购走的时候,换来的钱会在大队里买人头粮,大概一只猪有60来块,扣掉20块的猪仔本钱,40块在大队里也能买到400斤的粗粮、200斤的大米了。再加上他们上工也能分到一些粮食,她拿走的鸡蛋也能换面条和肉回来,这三兄妹在大队里可是比很多有爹娘的孩子过的还要好。
不过,里夹凹生产大队很多小孩子都过的好。就是女娃娃们,也比别的村的女娃娃要过的好。
因为他们都效仿王家分家,就是女娃娃也能分到独立户口,也能养鸡养猪。
这种情况还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这边公社收到的鸡蛋越来越多了,比往年还要多三四倍。当然了,在这个年代,鸡蛋是不会嫌多的。可是突然多了这么多的鸡蛋,公社那边还为此来调查过,发现是因为分家了,户主多了,名下养的鸡多了,所以鸡蛋也多了。
于是,这分家的现象从里夹凹村传到了外夹凹村。
不过,也不是谁家分家了都能过的好的。有很多人家分家只是一个形式,子女名下养了鸡,鸡蛋还了钱,还是得上交给爹娘。
可这和王家就没有关系了。
魏白把行李从自行车上取下来,王文收赶忙接住行李,抱进了屋子里。王家只有三间房间,魏白还是和王夏华住一间,考虑到两人住一间不方便,魏白还打算再写一段时间稿子,就是之后没有稿费了,杂志社也会用票来做补贴,光是这一点,她暂时就不会断了投稿。如此,两人住一间就更加不方便了。
所以,另起一间屋子迫在眉睫。
想到这个,魏白就对王文收道:“文收,我打算旁边再造一间屋子,然后把家里的茅厕搞一下,到时候要请人来,你知道村里哪些人比较勤快吗?”未来会住在这里好几年厕所得搞成后世的蹲厕那样。虽然不接自然水,但是自己可以用砖头做水箱,然后用竹管通水,到时候水箱的水塞拉起来,水就顺着竹管冲下来,可比现在的茅厕好N倍了。
“啊?大姐要造房间?为什么啊?”王文收不解。在他看来,他们家的孩子住比村里所有人家的孩子都要舒服。像他们这个年纪的,谁家的孩子不是两个三个住一间的?他们家都是一人一间的。
魏白道:“我和夏华都长大了,姑娘长大了也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何况现在只有三间屋子,以后你和文丰结婚了也不好分,再造一间的话有四间了,以后我和夏华出嫁了,你们一人两间刚刚好。”
“姐,我和大哥还小。”王文收无语了,他才十三岁,还要读初中读高中,考大学,他姐想什么呢?王文收还不知道,明年就没有高考了,他还在做着大学梦。“不过姐,你要造房子就造吧。只是造房子要多少钱啊?我和大哥小妹手里有一百多块钱,够吗?”家里的房子以后要留给他和大哥的,所以王文收倒是没想过不给钱。何况这三年下来,大姐每个月2块钱的工资都给他们买吃的了,他认为大姐手里是没有钱的。
哎!别看大姐长得水灵灵的,人高了,皮肤也白了,可是没钱啊。也不知道大姐会找什么样的姐夫。长得丑的配不上他大姐,长得好的,还得家里条件好的。王文收觉得,他大姐在县城住了三年,得是县城人才配得上他大姐。
“大家,我们家要造新房子吗?”王夏华听到了,也好奇地问。不管在哪里,造房子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只是造一间,以后你住的那间房子就归你一个人住了,大姐在另外造一间。”魏白先回答王夏华的话,然后又对王文收道,“咱们已经分家了,我自己住的那间自然不好让你们出钱,你们的钱存着以后娶媳妇生孩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