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变成野营拉练,全副武装下的强行军拉练,要求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每天部队行军的里程不能低于五公里,每周不能少于一次单日三十公里的强行军拉练。
还有第一阶段的单兵武器学习和实弹射击,以及刺刀搏杀这两个科目,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也将得到保留,不过也要换一种形式,那就是统一并入第二阶段的三三制战术综合训练当中。
从第一阶段的趴着不动,在原地打死靶子练枪法,到第二阶段的行进中的小组战术突击射击。
三三制的情况下,精确射手如何掩护突击手前进?突击手打空自己的霰弹枪后,如何在同伴的掩护下重新装填弹药?突击手撤退的时候,应该怎么跑?后面的精确射手应该怎样架枪掩护?这都是战术训练科目。
再有就是刺刀搏杀的小组战术训练。
还是拿二战日军举例,在抗战历史中,不管是国府的正规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鬼子肉搏拼刺刀从来就没占过便宜,白刃战都能打出三比一的战损比,我军被捅死三个人,都不一定能拼掉一个鬼子。
这是为什么?鬼子全都是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矮冬瓜,罗圈腿,真的就那么厉害吗?
如果非要找个原因,那么综合分析一下,主要有那么三点。
第一,鬼子的三八大盖比较长,全枪长足有127.6厘米,再加上一把足有半米长的刺刀,整体长度就有177厘米的长度,比一般日军的身高还要高,这么长的刺刀,白刃战当然占便宜。
第二,日军的伙食好,吃的好,肚子里有油水,人就有力气,而且他们的食物都是抢来的,自己也不用花钱,自然就舍得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按照以战养战的方式进行战斗的,所以在伙食方面,又是一个强有力的优势。
当然,以上两点都是客观原因,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点,那就是拼刺刀的战术。
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都出现过那种刺刀上挑着一面小膏药旗的鬼子,这不是瞎编杜撰出来的,而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在日军的分队(班)中,一般都有两个左右挑小旗的士兵,他们是军曹,或者曹长,可以理解为上等兵,或者士官,都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每逢拼刺刀白刃战的时候,同班的其他士兵就会自动向那面小旗靠拢,组成一个战术小组。
这样一来,白刃战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四五个鬼子捅我军一个战士的情况。
本来在客观因素上我军就特么不占优势,结果对方还好几个人捅我们一个,这还怎么打得过?
这就是战术的重要性!!!
罗冲当然不会让神策卫的士兵也在刺刀上挂小旗,但是这种白刃战的战术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学习的。
事实上戚家军的鸳鸯阵也很有优势,不过那是大编制的战术队形,通常都是十几个人,而神策卫不一样,每个战术小组只需要三个人就足够应付任何情况了。
第二阶段的战术综合训练,除了行进中射击,还有刺刀搏杀这两个之前延续下来的科目,还会新增一个战术小组捕俘科目,说白了就是抓俘虏。
这次对食人族作战,除了要消灭这支邪恶的种族外,给汉部落抓取大量的奴隶,也是一个重要目标。
现在汉部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需要劳动力,在自身人口不足的情况下,抓取奴隶就成了最好的劳动力来源,因此捕俘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必学技能。
......
队列训练减少,体能变成了野营拉练,射击和刺杀变成了战术综合训练,剩余的军纪和文化课依然要持续,并变成神策卫今后的日常,只要没打仗,这个科目会一直练下去,然后就是单兵综合技术训练。
这个技术训练会根据实际训练情况做出调整,一些学过的东西就不会再进行训练,比如叠被子,打行军包,搭帐篷,狩猎这些技能,只要士兵学会并熟练掌握后,就不会再进行专门的训练,而是根据士兵学习的情况,和新的作战要求,新的装备列装,进行一些后期的针对性训练。
以上的六个科目,延伸到第二阶段后,等于整合成了三个科目,不过虽然名义上科目减少了,但是训练内容可以一点没有降低,反而还增加了不少。
一共两个阶段的训练,相对于现代士兵的训练来说,要简单很多,缩水很多,毕竟现在的神策卫只有这两种主要武器,战法战术也比较单一,不像现代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装备需要学习,也没那么多复杂的战术需要训练,只要能把罗冲设置的这两个阶段训练完成,那么神策卫的战斗力就足以吊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军队。
......
和去病讨论了一会儿,将最终的训练大纲确定下来后,罗冲就直接离开了神策卫的军营,不过他没有回汉阳城的家,而是带着自己的卫队转道去了更北面的新钢郡动力研究所。
罗冲到达这里的时候,研究所都还在忙碌着,他们机车制造厂目前已经进入了正轨,生产线上目前正有两辆新的火车头正在组装,老员工也正在带着新员工在那里学习经验。
除了这边的机车制造厂外,研究所还有其他的项目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