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这次写不容谷之战卡文时梳理的思路。
这段剧情一句话概括就是“戈氏从不容谷撤退回横骨岭”,它其实可以就这样在其他人物的对白里一句话带过,但我决定详写,原因大致如下:戈拓这个人物在卷二很重要,他在卷二的一切动作如果要合理,就必须有铺垫;卷一的所有事件发展大致是一个“(权力阶层内)从上而下的影响”,西南兵乱源起于大贞北伐,这条因果线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尾,也为后续新的因果做一个情感强烈的衔接;纪英灵助戈氏搅乱西南是一条暗线,她需要正式露个脸。
决定详写的原因清楚了,就要搞清楚这段剧情的主要作用/目的:
1.凸显戈南、戈拓的形象和情感发展;
2.表现出战况的激烈和底层贱民的痛苦。
有了这两个明确目标,这段剧情主要需要塑造、展现的人物就很明显了:第一重要是戈南戈拓,其次是以许双明为代表的运粮贱民。
然后梳理具体情节发展,我卡文中途整理思路写了一份文字纲要:
【戈氏要经过山谷撤退到山岭,贞军在山谷两侧和谷口设下埋伏。戈南军在三十里外的山林劫粮车声东击西,贞军安排奇兵对付劫粮的兵,埋伏山谷的军队按兵不动。戈拓军潜爬到山谷一侧的山头,炸出巨石滚下山砸乱这一侧的伏兵,冲下去抢夺枪箭。戈南领山林中的戈氏分兵赶向山谷。另一侧山上的贞军伏兵放箭射向对山,戈拓军甩藤绳掩护同伴抢弓箭冲下山。山谷贞军骑兵冲出迎敌。戈拓军放箭打乱骑兵,抢夺马匹突围。另一侧山上的贞军步兵冲下山与骑兵前后围堵杀敌,弓箭手留在山上。戈南军赶到山谷,被侧山贞军弓箭手放箭射死一半,另一半杀进山谷加入混战,掩护前军撤上山岭。戈南军被围,戈拓骑马赶回救父,戈南被追来的边士巍砍杀,戈拓在族亲掩护下纵马撤向横骨岭。叶闻沙凭高张弓射戈拓,箭矢被一道黑影徒手接住。李显裕截杀戈拓被阻。谷口燃起火墙,贞军追兵被火墙截住,夏竹音赶到,劈裂山谷阻止追兵靠近火墙。纪英灵掩护戈拓脱身。】
文字纲要不到400字,正文写了8500字(包括戈南戈拓父子讨论撤退策略那一节),其中“前半段”4800字,后半段3700字。
写这份文字纲要的时候,我已经写完了这段剧情的“前半段”:【戈氏要经过山谷撤退到山岭,贞军在山谷两侧和谷口设下埋伏。戈南军在三十里外的山林劫粮车声东击西,贞军安排奇兵对付劫粮的兵,埋伏山谷的军队按兵不动。】
对应正文就是一直到阿念从刀口救下许双明为止。
这里“前半段”和“后半段”,其实我是凭直觉按照“空间”和“主要视角”划分的。从文字纲要就可以看出,这场撤退战役主要分两个大空间:一个在戈南兵声东击西的树林,一个在戈拓兵突围的山谷。同时运粮队伍就在树林,因此围绕这段剧情的写作目的,“前半段”的视角和行文重点比较容易把握,就是从许双明的视角写粮车遇劫时,贱民们的艰难处境。(而这部分情节在文字纲要里其实只占两句话,所以正文的写作最终还是根据情节目的来决定具体情节的篇幅占比,而不是按照纲要一板一眼往下写。)
卡得更厉害的是在“后半段”。
主要空间转移,写作重点也转到了戈南戈拓父子身上。所以中间我也反思过,为什么卡得这么厉害,主要还是因为我比较难代入这两个人物,于是写出来的东西不够贴合他们,也就达不到我的目的。而这段比较难处理的点也在这里:它不是单纯代入到某个人物就可以顺下来,同时还需要把战役经过交代清楚,也就是说尽可能偏向“全知视角”,让读者看明白发生了什么。这样后半段就不可能像前半段一样,从许双明这种“半无知”视角写战场。
于是选视角的时候,我排除掉了玄盾阁门人视角(追击戈南兵之前看不到山谷情形)、戈拓视角/戈南视角(聚到山谷之前看不到另一边的情形),最后选择了从比较贴近叶氏爷孙的视角过渡到全知视角,因为他俩站得高,看得明白(。)
大视角是这么定了,真正写正文的时候其实又转过几次小视角(或者说“镜头”),不过因为选择的视角自始至终离人物不算太近(对比“前半段”视角大部分时候紧贴许双明),所以镜头转换起来也轻松些,不必像“前半段”一样靠分节来调转镜头。
卡了一个月,终于这么梳理下来了。
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尽了力。今天重温自己2019年8月写的类似大场面(《叛逆者》里的血色圣诞节),发现对比起来还是有明显进步的!开心!
希望也能为之后写类似的剧情积累到一点经验,起码知道如何理顺思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