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好吹牛,但是有时候人们也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吹牛还是说的实话。
特别是最近几年,王硕实在是太火了。
火到什么地步?
他的小说一写出来,就有主流刊物给他发表,《收获》、《钟山》、《当代》、《人民文学》、《花城》等等这些叫得上名字的刊物都发表过他的小说,而且往往不止一篇。
而根据他小说改编,或者干脆是他自己主笔写剧本的影视剧,短短几年的时间,数都数不过来。
尤其是前年开播的《渴望》更是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还一举创造了电视剧收率记录。
还有即将开播的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也是万众瞩目。
而且于东知道,《编辑部的故事》一经开播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让当时不怎么出名的葛悠一举成名,还凭借李冬宝一角获得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这几年,虽然主流文学界对王硕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在演艺圈中,他却像是神一般的存在,好像哪个跟他搭上边都能火。
至于主流文学界的那些声音——文学到底有没有主流这个问题谁也没办法确定。
如果要有主流,那谁算是主流?
话又说回来了,这几年文学界又变得有些古怪,作家们都想当主流,但是大部分人又不承认自己是主流。
一边暗暗标榜自己是主流,可一旦被别人说是主流,又有些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文学要标新立异,要有个人特色呀,要是太过主流那还叫文学么?
在于东看来,王硕的作品应该是不太严肃的严肃文学,再加上点不太纯的纯文学。
这话不是贬义,而是说王硕的作品很有“破传统”的意义。
“我算什么文化人?”
吃饭的时候,不知道聊到什么让王硕心有所感,冒出来这么一句。
程永兴似笑非笑地说道,“王硕你说你自己不是文化人,其实也是假谦虚,而且还十分狡猾。”
王硕没说话,叼着烟看程永兴,后者继续说道,“你们别被他骗了,这是他的惯用伎俩,先把自己标成流氓,然后谁要惹他,他就能理所应当,毫无心理负担地跟人起骂战。双方你来我往地骂起来,对方就陷入他的陷阱当中。反正他自诩流氓,骂人实在是天经地义,而对方跟他对骂,就立马从高高的文化人高台跌落下来,最后摔死摔残的还是别人。”
“真行,我自己都没想这么多,可见你有多阴险。”王硕笑眯眯地说上一句,却也没有继续反驳。
其他人相视一笑,大家都知道王硕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但是谁也做不到他这样,一开始就把自己从文人的座位上把自己摔下去。
这时王硕看向于东,“你不太像上沪人啊。”
于东还没回应,程永兴首先不高兴了,“我就说你对上沪人有刻板印象。”
王硕嘿嘿笑道,“我是只对上沪以及某几个地方的人有刻板印象,你们上沪人是对其他所有地方的人都有刻板印象。”
程永兴弹了弹烟灰,没有说话。旁边苏桐看得直发笑,他心说终于有人治一治程永兴了。
你不是无赖么,还有人比你更无赖。
不过王硕也没有就地域问题继续往下说,而是对于东说道:“我看过你的《寡妇之死》后,觉着名字有些印象,后来想起来是在《钟山》见过,又特意把《补天》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别说,还有那么点儿意思。还有之前报纸上登的,影视改编权卖了高价的也是你吧。”
现场除了苏桐之外,其他几位都一脸迷惑地看向于东,他们不知道王硕所说的影视改编权卖高价是什么意思。
见到他们的反应,王硕有些意外地笑了起来,“别告我说你们哥几个还不知道,这可不小的事儿啊,我可在两家报纸上都看过新闻。”
王硕继续琢磨他们几个的脸色,确定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这事,笑得更加放肆:“你们几个可够心粗的嘿。”
面对几人满脸的疑问,于东笑着解释道:“也不是什么大事,之前我在《科幻文学》发了篇小说,被美国的一个导演看重买了影视改编权,价格給得还不错,媒体记者们做了些夸张的描述写了新闻报道。”
苏桐立马跟着说道,“这事我知道,我觉得是好事情,这几年大家一直在强调文学应该拓宽边界,拓宽边界。但是谁也没说到底这边界在哪儿,既然都不知道边界在哪儿,那这拓宽边界该怎么做?我觉得科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现场沉静了一会儿,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有些突然。但是他们又觉得现在听到这消息,不像从前那样是个爆炸新闻。
这几年国内发展很快,不少作家都动了心思,想要“下海”赚钱。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个人突然跑去写科幻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而且于东写的这篇小说还被美国人拿去拍电影,又为它增加了一层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光环。
一段时间的沉静之后,莫言第一个开口,笑呵呵地说道:“这是好事一桩啊,也是走出国门了嘛。下次有机会,我也把这篇小说找来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