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瑜说的这个消息,于东跟余桦两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余桦一脸感兴趣的模样:“王编辑,你有听说是什么时候重启么?”
王瑜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程主编也只说有这个传闻,是不是真的还未可知。”
余桦又看了眼于东,“这事你应该多关注,中短篇这块,你是很有希望的。”
“我对奖项这个东西,保持的态度就是两个字:随缘。而且王瑜兄不也说了么,这事还未定,真要重新设立也不知道要等几年。”
“这倒是。”余桦点点头。
于东看了看两人,没再多说什么。其实这事他比王瑜他们可要清楚多了,全国优秀中短篇奖停了,后来重新设立要到96年,而且确实也换了名字,叫鲁迅文学奖。
现在去操心96年的奖项实在为时过早,这个奖只评两年内的作品。
三人在接待室聊了个把小时,那边李晓林他们的会总算是开完了。
这次于东又见到了另一个副主编肖远敏,相对于李晓林的干练,肖远敏要内敛沉稳许多,她和于东以及余桦打了声招呼,没聊两句就回了自己办公室。
李晓林把余桦的稿子看完,表示非常喜欢,一定要在《收获》发表。
不过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混沌日记》和《活着》她都想下期就发,但是篇幅不太允许。
《收获》的文字容量有过几次修改,最多的时候多达70万字,最少的时候只有34万字,现在大概是45万字左右。
《混沌日记》十二万字,《活着》也接近十二万字,这两篇一下子占用了一半的篇幅,确实不太合适。
思来想去,最终李晓林决定两部都分两期发表。
“不过这样一来,你们这篇可就跨年了,这样也不利于你们出单行本。”李晓林笑道。
余桦对出单行本这事似乎兴致不高,他摇头道:“这两年国内图书行业不景气,未必有出版社能看得上我的书,暂时估计是没什么希望。”
“也不用太过消极,市场确实在变化,不过总会有个头的。”李晓林说道。
“但愿如此。”
……
余桦走后,于东的生活变得平静起来。
大部分时间里,他就坐在院子里面看书,剩余的时间则用来构思新书。父母平时不会来打扰他,不过有时候会有亲戚朋友过来做客,主要就是想要看看于东。
他如今在村里面以及亲戚朋友那里非常出名,有赖于父母的宣传,他大作家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对此,于东倒也不嫌烦,因为频率不算太高,尚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
原本他正要把自己原先模写的那部《深空》给改出来,这时吉米却给他打了个电话。
“东,除了科幻,你可以写一些恐怖题材的么?”
吉米的问题让于东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反问道:“为什么这么问?”
“我前些天不是到美国找出版社么,正好碰到了乔治·罗梅罗。我跟他说了一些你的好话,他就问可不可以写这类题材的。”
“乔治·罗梅罗?做什么的?”
“一个挺出名的导演,他的作品比较出名的是活死人系列,活死人黎明,活死人之夜,活死人之日,你听过么?”
“有耳闻。”
于东点点头,吉米的翻译有些奇怪,他说活死人之日的时候于东差点没反应过来。于东看过这部活死人之日,不过国内这边翻译应该是丧尸出笼。
乔治·罗梅罗这个人,于东也想起来了,应该就是被誉为现代丧尸之父的那个导演。
丧尸这个角色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国的丧尸也都不一样。不过现代丧尸的那种形象,应该是出自乔治·罗梅罗的电影。
“他想要做什么,是要拍电影么?”于东觉得有些奇怪,“他想要剧本,没必要找我吧。”
吉米笑了起来,“他就是聊天的时候随口一提,未必当真。不过我觉得是一次机会,他现在日子不好过,这几年拍的电影口碑票房都不行,想转型吧,没这个能力,想继续活死人题材,又苦无好故事。现在美国这边恐怖题材的影片很火,你要是可以写这类的话,在市场上很占优势。”
“当然了,我就是问问而已,你自己决定。如果你有意向,我可以找几部活死人题材的影片给你看看,找灵感。”
“我考虑考虑吧。”
“行,我现在到燕京了,这边还有些事情要处理。弄完之后就去上沪找你,跟你汇报一下美国那边的工作情况。”
“没事,你先忙着。”
挂过电话之后,于东考虑起吉米的提议。
丧尸类的,他研究不多,但真要写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他可以抄电影。
丧尸题材的电影,比较出名的就是生化危机系列。
抄电影这个事情,于东并没有心理负担,不然之前也不会把《一天》给写出来。
但是他现在手上的计划有好几个,而生化危机系列的篇幅又不小,如果真的要写生化危机,那肯定会影响到其他计划。
相对而言,生化危机是商业性最强的,但是商业性的考量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