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都市言情>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244章 打骨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4章 打骨折(1 / 6)

津门

津字取渡口之意,门当是门户了。

津门这块儿地方原来就是片大海,后来在黄河泥沙的作用下,慢慢地形成了平原。

津门地区原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但真正地成为城市还得是隋朝了。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北运河交汇于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

本来李学武一行人乘车路过是要来瞻仰历史古迹的。

很遗憾,接待的人说了,金刚桥早没了,桥墩子倒还有。

李学武从车窗往外看了看,确实,古桥已经没了身影,倒是有津门跳河队的在桥墩子上玩跳水呢。

嘿!一个个的,跟沙滩上晒阳阳的螃蟹一样,支腿拉胯的,好不自在。

同车的汪宗丽笑着对李学武谈起了津门印象:“人家都说在津门居住要比京城舒服的很,夏天低两度,冬天暖两度”

“呵呵可能跟大海有关系吧”

李学武笑着看向车窗外,觉得津门这地方水可真多。

提前来这边做工作的贸易项目办公室小刘回头对着两人介绍道:“津门有七十二沽,所以也叫津沽”。

“津是渡口,沽是傍水之地,人家这地方又是五河尾闾,鱼米之乡呢”

“好地方啊”

听着小刘的介绍,李学武笑着点了点头,道:“我只来过一次,还是培训呢,在津沽那边”。

“那太远了”

小刘是个爱说的,侧着身子对李学武说道:“要去津沽,要么坐火车,要么坐船,开车实在犯不上”。

李学武微笑着看向他,问道:“你都去过了?”

“是,需要选址的嘛”

小刘笑着说道:“新港那边的运输优势很大,您不是在会议上强调了海运和货运的必要性嘛”。

“嗯,怎么样?”

李学武问道:“比紫竹林和梅河码头又如何?”

“当然有优势”

小刘使劲拧过身子,对李学武介绍道:“津沽新港比津沽港还要大很多,在设备和管理上更具现代化意义”。

“呵呵呵”

听着小刘的强调,李学武笑了笑,拍了拍他的座位,示意他好好坐了,省的难受。

目光随着偏斜的阳光看向这座城市,嘴里却是对着汪宗丽说道:“汪主任,大家觉得这里更洋气,更时尚吧”。

“确实如此”

汪宗丽看向窗外的高楼,笑着说道:“就连建筑的样式都带着洋味儿呢”。

“毕竟是租界城市嘛”

李学武点了点头,道:“瞅着街道的布局确实是依水而建的,论人口可能不及京城,单论繁华程度,却是不输京城的”。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较为舒适的氛围”

汪宗丽也是四十多岁的年纪,看性格倒是比敖雨华柔弱些,甚至是有些多愁善感的模样。

李学武笑了笑,没在意,他清楚汪宗丽话里的含义,无非是觉得京城的气氛太过于压抑了。

正治城市当然有其庄严厚重的一面,而津门作为港口城市,从海上吹来的风气自然是带着开放的味道。

这个年代海员就代表了最先进、最时尚的前锋。

甭管在船上有多么的寂寞和无聊,只要下了船,那一身白就是最靓的仔。

说起来,津门作为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很是优越,但发展一直是被动的。

五六年,上面在听取交通部的汇报时,看了当时世界海船吨位表。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海上运输能力却不到全世界的0.3%。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太穷了。

所以,上面一致性决定发展航运业。

最开始是租赁外国货轮,但这无疑会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后来建议说贷款买船,领导不愿意,最后决定自己造。

营城造船厂其实就是这个年代自立自强的产物。

去年国内自行设计建造了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试航并投入了使用。

然后国内的万吨轮就跟下饺子似的,魔都、滨城、羊城等地造船厂纷纷开足马力,几十艘万吨级巨轮噼里啪啦的下水了。

十亿人口大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量可见一斑。

营城造船厂当初就是瞄着要造万吨级大船才搞的上不上,下不下的,努力了快十年都没把船厂建完。

而李学武给出的建议和计划是放弃造大船的不实际梦想,瞄准了渔船和货船这两个领域先把架子搭起来。

货船就造东风船务现有的那种千吨级货轮,渔船的吨位就更小了五百吨的最好造。

一路上小刘也给李学武两人介绍了津沽港那边小渔船的发展情况。

甭说千吨级大型渔船了,就是木制舢板还存在着呢。

渔船名目太过繁多,李学武是不懂这个的,全听小刘说相声似的报菜名。

按舱容分,有舢舨、二份船俗称门里拖、二拔、三份船红头对、四份船、五份船、独捞大围船等,载重220吨不等。

如果按作业方式又分张网、流网、对网等名目。

流网有鳓网、大霖之分;张网有沪艚、鹰捕、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