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天起,罗森变得格外注意身边的人。
他心理产生强烈的变化,意识到自己和普通人已经有了分界线,像只掉队的小鸭子,迫切地想寻找到自己的‘归属’。
似乎只有在同样残疾的人群里,他才能够像一个普通人,并拥有着同等的权力去生存。
尽管救援行动夸赞他是英雄,残疾却让他变得低人一等。
世界塑起一道看不见的屏障,一边是假肢康复中心,一边是健全世界。
在康复中心里的路面、坡度、楼梯,每一处都烂熟于心,随着时间似乎也能达到健步如飞。
但只要一推开那扇大门,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路况千变万化,坑洼,石子,障碍物,水渍…
脚下充满危险,快快慢慢的速度还是来不及适应。
为了不再吓到小孩子,他不敢穿短裤,家里就给他备了许多样式的长裤,供他随便挑选,只盼着他开心一些。
罗森发现,穿裤子竟也有困扰。
譬如细瘦的牛仔裤,太显着腿了,因为接受腔边缘不是垂直的,而是有弧度的,从后面可以看到痕迹,他必须挑那种宽松的裤子。
而康复中心里他可以随时坐下来调整假肢,但在外面哪怕不顾忌行人目光,不见得就能找到一个私密的空间,也不见得立刻就有坐的地方,又不好席地。
大基数上,在察觉他是残疾人时,并不会当着面议论,但只要有那么几道声音,就会不可避免地扎进心里。他比健全时更加地容易内耗,听觉的重心不自觉就转移到了那些负面的话语上。
有窃窃私语,有感慨,有可惜,有同情,有冷嘲热讽,有不耐烦。
一天里不见得全都会听见,但只要穿梭于社会上的每一天,就总能听到。
他甚至只要往小区一站,就能收获一箩筐的闲言碎语,和好奇的询问。
“年纪轻轻的,腿怎么就截了?”
“哎哟,那你这以后可不好找对象吧。”
“工作怎么办啊,不能走不能站的。”
“你是不是快毕业了,这样了,那部队还能不能进?”
当他试着向父母表述痛苦,父母会与他说:“咱们不要听那些话,咱过咱们的日子,那是那些人没素质!”
他知道父母没有恶意,但从这么一句话中,他却解读出父母根本没有理解他的困境。
太敏感了,别想不开,开阔点,不去听不就行了,没素质的人还是少数的。
这些劝慰的话仿佛在劝一个窒息的人‘你呼吸呀,你喘气呀,大口大口就好啦。’
可是他不能啊。
罗森就明白,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同一根针扎在身上的痛觉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健全与残疾。
截肢后的残肢会萎缩,硅胶套是一种消耗品,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花钱更换,不然硅胶套就会往下翻;连着接受腔也要更换,不然就裹不住腿。
可是假肢公司对硅胶套和接受腔的报价不低,一次又一次的去换他的家庭承担不起,他又没有去赚钱的能力,就要压榨父母的自由。
于是想了办法往里面塞东西垫一垫,一个硅胶套和接受腔要用了再用。
这种小心翼翼维持的体面,却在急着赶悬浮车时令他心理节节溃败。
众目睽睽下,他的假肢从裤腿里滑了出来。
身边的人有惊呼:“我草!”
有惊吓大叫:“啊——!”
有怕惹事:“快走快走,别被讹上了。”
也有好心地蹲下来:“用不用我扶你?”
一个残疾人,到底怎么样才能维持体面?
应该让自己心大点,又要多大才算大?
窘迫的滋味只有自己在饥寒交迫时摸着破洞的口袋才知道。
当在几百人面前趴在地上,匍匐着去抓自己的假肢时,过程不过几分钟,却漫长的像过了一个世纪。
是否残疾人就该呆在家里,不要给社会添麻烦,不要给孩童创造心理阴影,乖乖缩在一间百平的房子里,等着家人下班回来,然后在黑夜没人瞧得见的时候再对外面的世界探一探头。
罗森看着悄悄对准他拍摄的光脑,看到那些人躲避的姿态,和吧嗒吧嗒飞快敲过的指尖。
他突然想要知道,这世界对残疾人还存在着多少种声音。
那天下了悬浮车,他去康复中心租了一辆轮椅。
缓慢地,生疏地转动手圈。
从康复中心门前一块地,来回转啊转,终于掌握了前进和停下的方式。
然后就鼓起勇气,用这副姿态朝着街道行驶。
人流中,更多的目光汇聚而来,比起假肢,轮椅变得更加瞩目。
高低起伏的石板面‘咯咯噔噔’将身体震动,每一下都让他胆颤心惊,尽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