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公认的千古名君,是古代少数被人称道的明君之一,但是王休却说出这么一句话,让陈建民感到十分诧异。
“你这话朕不能苟同,想那汉武帝十七岁登基,掌权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了汉朝地方诸侯的权利过大的隐患,将盐、铁开采权和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
思想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最厉害的是先征伐朝鲜、南方的百越;再征讨大宛、赶走了匈奴。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候成形。
虽然晚年的时候汉武帝也做了一些荒唐的事情,但是朕认为瑕不掩玉,汉武帝千古明君也。难道这还些还不够伟大吗?”
王休一笑,自己有些孟浪了。封建社会必定是有局限性的,自己是站在后世高度发达时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自然角度、高度是不一样的。但是王休还是想尝试改变一下皇帝的一些思维想法。
“陛下,我们一条条的分析可好?”
陈建民莞尔一笑说道:“你小子还不服气,好,今日咱们君臣就好好分析一下。”
王休忽然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不再嬉皮笑脸,抱拳躬身,十分严肃的对陈建民说道:
“陛下,臣请奏对。”
陈建民立即从躺椅上跳起来,整理衣冠,大声喊道:“高胜,移驾御书房。”
君臣奏对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臣子非常正式的向君王提出建议、意见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故而一般情况下必须有人在一旁进行记录,这都是要写进皇帝起居注中的。
到了御书房,陈建民端坐在上,中间隔着一张案几,王休坐在对面。一个小太监点燃檀香放在案几上,右侧也放着一张案几,一个中年太监跪坐在前,案几上笔墨纸砚已然准备完毕。
我去,这也太庄重的了吧。王休心中暗暗吐槽,希望今天的对话能使得皇帝有一些新的感悟吧。
王休先是很正式的朝着陈建民施了一礼,这才开口道:
“陛下,臣请问,何为千古明君。”
陈建民想也不想就答道:“外则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内则使吏治清明、施教化、绝盗匪,使百姓安居乐业,文治武功集一身者为千古明君。”
王休点点头,表示认可。
“那请问陛下,汉武帝做到了吗?”
陈建民一笑说道:“汉武帝的功绩之前在御花园中,朕已经说过了。”
王休一笑说道:“好,那臣就一条一条的分析。”
“首先,汉武帝对朝鲜、南方的百越用兵;再征讨大宛、赶走了匈奴,这是事实。但是......。”
但是两个字王休加重了语气。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钱粮、人口、是兵器甲胄,而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国家当时已经很富庶。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汉文帝、汉景帝打下的。
汉初,汉文帝全国田地税从十五税一下降到三十税一, 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与邻国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到汉景帝的时候又鼓励、奖励农桑,故而汉朝在这段时间经济、人口得到恢复、增长。慢慢的国家变得富饶强盛,到汉武帝的时候这一切基础已经打好。”
陈建民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朕也明白,可这并不能抹杀汉武帝的武功。”
王休摇摇头说道:“陛下,汉武帝对外的战争是很有必要的,臣也很赞同,但是战争毕竟要损耗人口、钱粮的。包括我们大齐也是一样,军户们得到命令集结时,都要自己准备兵器、甲胄、还有几天的口粮。”
“陛下,百姓能有多少产业,朝廷发放战马、甲胄等军需,有多少能落到普通士卒手中,还不都要他们自己准备吗?这些都是在损耗民力啊。”
陈建民不语,他也知道王休说的是事实,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
王休接着说道:“汉武帝对外的战争,一直在损耗国家的国力,百姓的民力,可是得到补充了吗?战利品都落入他自己还有勋贵、士族手中,老百姓得了什么?”
“陛下,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我们这些统治阶级都需要靠老百姓供养,国库充盈了、我们这些权贵富裕了,可老百姓怎么办。”
“国富民强从来都一体的,光是统治阶级强盛,老百姓穷苦,这个国家长不了的。汉武帝的情况不就是这样吗?”
陈建民无言以对,只得微微叹了一口气。
“再说文治上,汉武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可是局限性非常大,他选拔的人才有几人来自普通百姓,那时候识字的有几人?他开设了几个民间学院?百姓有机会读书吗?他真的做到兴教化了吗?”
他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唯一的作用就是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上层人的统治,可是儒家思想的弊病有多大,陛下您难道没有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