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女生耽美>浪迹异星> 第四百二十八章 玉门时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八章 玉门时间(2 / 3)

宗教信仰价值和旅游价值,而没有什么符合其名的科学技术价值,所以客观的说不得不承认比人家西方落后,就说中国以前测时间的圭表,实际就是相当于现在手表的时针,把一个圈画得密密麻麻,这就是路没走对,方向走错了,就如李凌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有个姓万的地主不会写字,就给自己孩子请了一个教书先生,然后第一天先生给孩子教了一个一,孩子会了,第二天先生又教个二,孩子也会了,第三天先生又教个三,孩子又会了,孩子就给自己的父亲说很简单,这先生教的我都会,于是地主就认为自己儿子聪明辞退了教书先生,然后有一天地主恰巧要办一个事,就让自己的孩子帮写个拜帖什么的,结果地主等了半天都没写好,地主就问孩子道:“写完没有?”孩子满头大汗的就说:“写到一千画了!”

首先李凌按照中国古代钟楼一般下面先挖地基,然后修了长宽各三十六米高十米的城墙式底层,这样足够宽广可以基本避免其他火灾的波及,而为了防雷李凌就打造了这世界第一根钢筋柱,把上好的几根钢条捆绑成型灌注到水泥柱里,让乌老又很是心疼不停的骂李凌败家,这上好的钢筋可以打造多少好的武器啊,但是李凌执意如此,众人也只有听令,李凌心道要不是现在钢铁少,这一个大钟楼至少要打十二根钢筋柱,如果每层打横梁还要多了去了,如今李凌只是打一根中心柱都是没办法的事,不然建起后被雷一劈不就坏了,要是引起雷火那不懂的百姓还不都说被雷劈的妖邪?所以这钟楼要建好就要花大本钱,好在李凌现在不缺好木材,又有几个木工坊铁铺铺全力配合,李凌建这钟楼位置就在山崖边,这都是李凌早就设计好的方案,李凌在山上架设两台杠杆吊塔,这些木头就被两个简易吊塔不断的吊上去,等建造好这钟楼,这山以后挖平便是。秦尚看着这样的建造方式连连称赞,这吊塔的方法李凌的木工队从修建宝瓶口等水利的时候就已学会,后来修建玉门关口也用过,一般只有大工程才用得着,所以这钟楼就眼看着一天一天的看着长高,李凌这钟楼除了下面底座是石墙之外,上面的几层全是木制结构,所以就犹如玩大型积木一般,只需要将木工坊送来加工好的木头拼接安装,等以后铺上瓦片就完美了,钟楼的顶部李凌做了一个漂亮的华表样式合金铜装饰,李凌也不知道这合金铜能多防锈,大不了以后再换吧,这华表的具体样式李凌已找不到样本,李凌只有靠记忆仿造,上面铸造一条龙型缠在上面最后龙头立在最上,李凌记得好像又不是但是也只有将就了,大家都不懂其含义,李凌就说这是自己宗门的守护神兽图腾,而冷艳秋瞧了却怀疑这就是那李凌说的雪山上的雪蛟,的确这雪蛟和龙真的很像。

这钟楼建成从地面算起有四十九米,除掉最顶上插在顶上的三米高华表铜饰也有四十六米高,相对于地球上有名的伦敦大本钟97米或沙特的钟楼601米实在太弱小了,但这已经是李凌现在能造的极限了,主要还是材料和技术水平不够,为了考虑抗震这石墙底层承重点还深入地下好八米,李凌用了数根巨木做承重柱插入石墙底层底座,为了考虑木头的冷热收缩,主要承重柱的,李凌也怕再建高了垮塌掉,但是这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了,京都和宁州的楼塔也不过三十多米,当然李凌这十米石墙一层算是取了一个巧,第一层就是高十米的石墙底层,底层上面是长宽十二米起的木楼,相对于中国古代各种钟楼显得亭亭玉立漂亮得多。上面有六层加底层合计七层寓意七上的含义,而六层高度依次递减合计三十六米,而第六层就是四面都是钟面,第七层最高层则是一个视野不错的小阁楼,因为主要都是木质拼接安装,所以这漂亮钟楼建得很快,但在秦尚和周围村民眼中这就是奇迹,就是参加建造的工人们都有些不信这楼真的就是我们造的?不提所有人的惊叹和称赞,李凌正带着木工坊的兄弟们带着各种配件上去做最重要的工作,李凌带着这群学生们亲自体验组装各种齿轮和发条,看着钟楼四面近四米大的圆盘钟面开始运转,众人心中都感到无比的振奋,一些学过的就给周围人介绍,那短粗的是时针,那第二粗的是分针,最细上面有一个宝石亮的是秒针,那实际也不是什么宝石,而是李凌用玻璃做的水晶,能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剩下的就是慢慢调试了。而最后就是要吊上铜钟,因为李凌这钟楼是木制的,李凌记得著名的西安古钟约高两点吴米内径一点五米重近六吨,李凌担心自己这木塔承受不住,不然万一掉下砸穿整个木塔那就是巨大悲剧,所以李凌最后造的铜钟高约一米八内径八十八厘米,重量只有两吨,即便这样李凌也再三加固了楼面后,李凌才小心翼翼的亲自指挥把这大钟慢慢吊上来,又经过几天设计调整,总算把这钟楼调整得基本能用,以后只需要设维护人员,按照圭表每日正午时间来进行每日校准调整,所以这中国的圭表还是有一些作用的。而这里的一年李凌现在知道是三百七十二天,也就是可能比地球与太阳之间远那么一点点,所以一年的时间多了几天,李凌就直接按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一天暂时划分。

随着钟楼上的大钟声第一次响起,声传十里,周围村民近日都纷纷跑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