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长在心坎(1 / 2)

如若单凭一个“礼”字治万民,那天下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了。

“今今所言极是!”夏公抚掌而笑,他本就是个积极进取的君主,一生致力于拔除世家之危害,进而改革旧制,促使夏国更加繁荣昌盛。

在内心深处,夏公同样有以法治国,废除礼治的想法。如今秦淮婧明明确确的提出来,正中他的下怀,可不就叫他高兴至极吗?

他们要礼治作何用,如若真的遵循旧律,崇尚礼法,那就不会有六国强雄,就不会有争霸天下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夏公从不相信,他们秦氏一族,永生永世只得向赵氏族人俯首称臣。再说赵家家人,就能够保证他们这王位来的很干净吗?不还是从上一代那边抢来的。

“父王,明确律法是其一,再还要推行其他利国利民的条令。就比如说人才选举制度,现在的夏国,乃至于整个天下,推行的都是世卿世禄制。

人才的选举主要依赖于血缘和世袭,但官员们世代享有俸禄和官职,不用上进就可以世世代代官袍加身,有享不尽荣华富贵。这样的官员,又如何能够担当大任?”秦淮婧提出了朝堂人才选举制度的弊端,此时此刻,她已经预备推举出科举制度了。

现在纸张已经被她搞了出来,算算时间,活字印刷应该也差不多弄出来了。下一步秦淮婧准备说服夏公,让他把宫中藏书馆的书籍贡献出来,拓印成本,在宫外造一个“图书馆”,造福天下学子、嬴得文士之心。

夏公细细品味着秦淮婧的话语,只觉得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自己的心上。看着底下同样若有所思的自己的儿子们,夏公复又询问道:“对于今今提出来的人才选举之说,你们有何见解?”

“义父,儿臣认为应当废除世袭制度,改其为推举制度,由各地方官员向父王推举人才,这样方能发掘全国各地的人才。”时子澄思索半晌,最终回复道。

秦昭年摇摇头,接着说道:“我觉得此法弊端较大,且不说现如今各官员近乎有一半是世家中人,就说普通官员,也难免会有私心。或是收买,或是亲情,就足够他们舞弊了。

如若等到世家被清算后,再行推举之法,前期或许有用,待到中后期定是疲乏无力,甚至是养虎为患。”

“太子所言极是,人非圣贤,岂能没有私心杂念,面对威逼利诱,总会有妥协之人。但妥协之人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无数个,一旦开了那个头,就永无止境了。”顾玉自小被母亲培养政治眼光,此时此刻也能毫不怯场的抒发自己的观点感悟。

夏公点头,他现在是有意培养自己的孩子们的政治素养,所以他自己倒是说得少了,不过事态如何,夏公自有把握。

“父王,我有一方法,可能略有弊端,但利远远大于弊。”秦淮婧说道。

听及此,众人纷纷再次将视线转向秦淮婧。

夏公也点头,示意秦淮婧往下说:“但说无妨。”

秦淮婧面带微笑,从容不迫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现在纸张已然造出,竹简刻录书籍的弊端已经被克服,我又命人研究了方便印刷书本的方法,现在广泛推广书籍知识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不若我们将藏书馆中的竹简书籍誊录在纸张之上,在宫外修建一图书馆,吸引天下学士来我国都。到时候人才源源不断来到我夏国,父王就顺势推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就是科举考试,由考官出题,考生作答。题目可以事关民生、战役、赈灾、水利,考生在试卷上各抒己见,由考官选出其中佼佼者,进而得以面见父王,加官进爵。”

“此法甚妙,既能笼络人才,也可施恩于寒门。”夏公赞扬道。

“子澄不若今今也。”时子澄甘拜下风道。

秦昭年和顾玉也纷纷赞赏,这倒是搞得秦淮婧愈发不好意思了。

“依今今所言,此后夏国需得先发展民生,再又明确律法,后又改革法度。至于发展民生一事,不过‘吃穿用度’四字。

但我夏国收成并不好,勉强足够百姓糊口,寡人这么多年征收的赋税已然很轻,百姓却仍旧只能堪堪维持平常生活,更不必说读书识字,也决称不上什么国泰民安。

寡人命昭年多年研究提神粮产之法,却也无甚佳音。”说道最后,夏公甚至长叹一声,面上浮现出颓唐之色。

“父王,先前我偶得几种能亩产千斤的粮种,早在昨年秋日种在了太子哥哥城郊的田庄中。算算时日,估计也已长成,不知明日父王和各位哥哥们可愿和今今一起,一起去见证亩产千斤的奇迹。”秦淮婧见不得夏公这番颓唐作态。

这位君主一辈子尽心尽力,把毕生的心血都花费在了夏国的发展中,不可谓不是一个令人尊重的贤明之君。他做的已经够好了,不过是时代所限,只能做到这一步罢了。

但是她秦淮婧来了,就会拼尽全力改变这一切。

“亩产千斤!”众人惊呼出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