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可以奖赏给将士们了。
自刘彻接手这个庞大帝国以来,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的力量源泉就逐渐从土地变成了五铢钱,而汉国军制也从继承秦代的征兵制开始向募兵制演化,最终到东汉彻底成形。
但凡军制,总有其优缺点,募兵制的优点暂且不说,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缺点便是费钱,非常非常费钱。
汉、唐、明三代都在早期军制难以维系之后转向了事实上的募兵制,自然也都遇到了这个老大难问题:财力不足以养活足够的军队来应对边疆战事。
为了省钱,东汉是皇帝和大族共天下,依靠世家力量稳定地方,刘秀本身就是个代言人,最多搞个“光武度田”,再往深里走也没那个实力,最后中央式微,地方做大。
唐代选择了分封节度使,玄宗时,中央军不到十万,藩镇兵却有四五十万,这种外重内轻的配置,早晚要出事。
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危禄山、史禄山,总之,乱子是逃不掉的。
明代呢,选择了事实上的亲兵制,只有主将的少数家丁待遇优厚,剩下的杂鱼,饿不死就感恩戴德吧。
全国上下实际能拉出来的真正能打仗的精兵能有三五万就不错了,就这么点人还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军头手里,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最能打的关宁吴三桂也跟皇帝哀叹自己麾下精锐仅三千尔,虽然有藏拙的意味在里面,但也确实反映了明末的真实情况。
所以在跟后金作战的时候,几十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明军很多时候表现很亮眼,甚至面对摆牙喇都丝毫不虚,一旦到了大兵团合战就拉稀。
反观女真这边,入关前几乎就是明初军制的翻版,都与唐府兵有不少相似之处,各部战力相差不大,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很适合团战。
不能说明军走进了误区,财力困窘的境况下,这已经是难题的最优解,便是后世的大毛和中东小霸王也是这么玩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而武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前期靠啃老,中后期靠压榨和耍流氓。
文帝和景帝给刘彻留下了堆满府库的钱粮,让这位战争狂可以放开手脚武装军队。
但是军队嘛,自古以来都是吞金兽,哪怕家底再厚实,几场大仗之后,官仓里也可以跑老鼠了。所以很快,刘小猪同学就开始为军费发愁了。
咋整呢?一是加税,征发徭役,这是吃平头百姓;二是发布算缗告缗令,这是吃商人;三是迁茂陵,这是吃豪强;四是找理由废除列侯爵位,这是吃贵族。
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什么回收铸币权,发行劣质货币,卖官鬻爵,还有那四十万一张的白鹿皮,就差明抢了。主打一个不要脸,目的就是两个字:捞钱。
这些办法虽然一时奏效,但多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加税恶了百姓,告缗乱了市场,发劣币破坏经济,卖官鬻爵那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到了武皇帝后期,已经把各个阶层得罪了一个遍。关东流民二百万,天下板荡,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蹦出来个陈胜吴广。
所以没有出现秦末群雄并起的局面,关键在于刘彻仍然牢牢把握住了自己最后的基本盘--军队。
不管刘小猪同学怎么瞎折腾,但是在军人待遇上,还是做的比较到位的,说是卖肝卖肾保障军需也不夸张,所以跟军功集团抛弃秦皇不一样,关西武功集团仍然坚定地站在刘彻身旁,愿意为之征战。
武皇帝最后几年为什么不再对四方蛮夷重拳出击了,即便动手,也多是征发战力低下但是便宜的“七谪科”,因为老人家清楚的很,大汉帝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赏赐有功将士了。
打起来是痛快了,战士们没了酬劳,那可是要命的。这根大汉帝国最后的支柱,不能再倒了。
这次跨越仙门,汉武帝榨干帝国最后一滴油水才征发了三十来万大军,比之元狩四年五十万人出征的漠北之战逊色不少,但这已经是当下的极限了。
如果不是因为威压天下五十多年,又得仙人垂怜返老回春威望更甚,汉武帝也不敢这么压榨关东豪强。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再进一步,武皇帝也没有把握。
关东诸郡多如牛毛的盗匪,其中若说没有心怀不轨的地方势力支持,鬼都不信。逼急了,这帮人真敢乱给你看。
到时候,纵然能平定叛乱,也会牵扯大把精力,耗费无数钱粮,让敌人趁虚而入。
好在来到新位面之后,湖广的富庶让汉政府发了笔横财。
再怎么样,也有着一千多年的积累,生产力水平较之汉代要高出许多,金银铜铁粮食布匹,各类缴获物资堆积如山,战士们也如愿得到了丰厚的奖赏,积极性都高了不少。
不过要想更进一步,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为大汉帝国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中来,这么点资本还是太少了些。
帝国政府还需要拿出更能吸引将士们卖命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