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殷商玄鸟传> 第六十五章 大炮诞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五章 大炮诞生(1 / 2)

大商平安三年,三月,延边邑。

胥余最近一直和鲁启混在一起,他们在弄一个新玩意儿,大炮!

如何更高效的使用炸药?那自然是制造枪炮了。

其实从最初搞出火药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制造枪炮了。

但胥余只是搞了一截巨木,挖空了塞上火药,做了一个所谓的“木霹雳”,然后用简易的投石车发射出去。

究其原因,一个是当时时间紧迫,来不及制造大炮。再一个就是枪炮的制造太过复杂,以当时的水平就算想造也造不出来。

等到后来造出了炸药,两次使用都是埋在山崖上搞偷袭。但敌人也不是傻子,一次两次能成功,那是出其不意。现在西周已经知道这玩意儿了,再想偷袭,可能性就太小了。

手榴弹虽然不错,但靠手投掷,终究局限性太大。

现在,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鲁启的钢铁铸造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数月之前开启“灌钢法”,胥余也只是给出了理论指导,实际动手全都是由鲁启带着弟子摸索出来的。

现在灌钢技术已经成功启用,钢铁产量成倍提升,铸造的刀剑更加坚韧锋利。

由于产量增加,现在延边已经不再局限于打造兵器。

镰刀、斧头、锯子、犁头,铁耙这些农具都开始批量生产。

菜刀、剪刀、炒勺、铁锅、针这些家用工具也提上了日程。

鉴于此,胥余决定点亮火炮科技。

在缺乏各种工具的前提下,想要从头开始铸造一门火炮,是十分困难的事。

胥余思虑再三,决定使用“失蜡法”来铸造。

所谓“失蜡法”,是华夏先民发明的一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具体做法是先造蜡样,蜡样外再反复浇淋细泥以成范,经加热,溶化的蜡水从范下预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后再浇铸铜汁铸器,这样可造出结构非常复杂的铸件。

胥余前世曾在湖北省博物馆见过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当时曾带给他强烈的震撼。

来到这个时代,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工艺,鲁启本人就是此道的行家。

胥余的设想是先用石蜡把整个模型弄好,膛线、底座都一次性搞定,然后灌入铜汁,一体成型。

这完全是个技术活,胥余根本插不上手,他画好图纸之后,就让鲁启自己发挥了。鲁启带着弟子认认真真搞了一个多月,才把模型搞出来。

等到浇灌铜汁,冷却之后,世界上第一门大炮,就诞生了。

胥余望着金黄锃亮的炮管,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这门大炮一出生就拥有膛线,所以它使用的炮弹并非后世青铜炮常用的铁球炮弹。而是一种锥头圆柱形炮弹,这使得它的射程比传统的青铜炮要远得多。

而使用的火药也并非黑火药,而是一次到位,采用炸药。

由于硝化甘油极不稳定,两次使用都有阿狸全程护法。如果离开阿狸的话,稍不留神就是还没炸到敌人,先把自己人炸死。

胥余便在硝化甘油中加入了硅藻土,硅藻土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它主要由古代硅藻的遗骸所组成。

在硝化甘油中添加硅藻土是化学大神诺贝尔的发明,两者混合之后形成的固体炸药变得十分的稳定,不会再轻易爆炸。

弱点是威力小了不少,但用在这个时代,也无异于神器了。

不得不说,胥余当初跑路来到此地,真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硅藻土这种矿物,后世中国最大的产区就在吉林。这让胥余根本无需担心原材料的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激动人心的试射就开始了。

胥余带着大炮,找了一片平地,加上炮管之后,把仰角调到最大,事先经过训练的士兵按照程序放入炮弹,点燃引线,然后……捂上耳朵。

尽管捂上了耳朵,他们还是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火炮震动了一下,紧接着,极远处的草地上,响起了一声爆炸,泥土飞溅得老高。

士兵们全都震惊地张大了嘴巴。

躲在掩体里的胥余等到尘埃落定了,才对鲁启说道:“走,过去看看。”

几个人骑着马,跑到炮弹落点处看了一眼,只见炮弹的爆炸掀起了一个直径数米的大坑。

胥余让跟在身边的景田测算了一下射程,得到的答案是五点六公里。

这让胥余很是满意,他策马回到掩体,命令将炮管角度调平,继续试射。

每射一炮,射程就缩短一公里,射到第五炮的时候,只听轰隆一声,一阵剧烈的爆炸原地响起。

炮架被掀翻在地,试射的士兵猝不及防,被爆炸的冲击波掀得飞了出去。

胥余吓了一大跳,连忙过去救人,走近一看,原来发生了炸膛。

炮弹根本没有射出去,原地爆炸,炮管都被炸裂了。

处理好伤员后,胥余和鲁启坐在原地发呆。

看来,想用“失蜡法”取巧,完全是异想天开。如果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后世也不可能弃而不用。

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样直接浇灌的铜汁强度不够,需要增加厚度才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