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胪,宋明清三朝举子人生最为荣耀的时刻。
啪,啪,啪。
三声静鞭响起,传胪大典,正式开始。
新科进士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
宣制官高声宣读,“崇祯元年四月,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刘若宰。”
站在台阶下的传胪官的依次传唱,“一甲第一名,刘若宰。”,直至响彻整个华盖殿广场。
“一甲第二名,何瑞徵。”
“一甲第三名,管绍宁。”
“二甲第一名,刘理顺。”
…………
…………
…………
传唱结束,朱由检缓步而出,这位少年天子,甚至比下面多数的新科进士,还要年轻。
“昔年土木堡之变,有于谦于少保挺身而出,东南倭乱,有戚继光、俞大猷奋不顾身,萨尔浒之战后,更有辽东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
“每当国家危亡之际,总有仁人志士奋不顾身,今天,看到你们,朕很欣慰,因为在你们的身上,朕看到了无数先贤的影子,更是看到了我大明的未来。”
“历代王朝从未有过三百年国祚,如今我大明已然度过二百五十九个春秋了,朕原本还颇为忧虑,但是,今天看到了你们,朕又重拾信心,朕相信,你我君臣携手,定能中兴大明。”
随着朱由检讲话的空歇,一队身着军常服的教导总队士兵走了上来,手中拿着两块空白的匾额。
朱由检提笔写下了十个大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接下来,你们就要各奔前途了,你们作为朕的门生,朕也没有什么东西相送,就送给你们十个字吧,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希望你们牢牢记住这十个字,不辜负大明,不辜负自己。”
朱由检讲完话,不顾下面举子的反应,便转身离开。
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杨景辰,礼部尚书来宗道,三人缓步而出。
来宗道开口说道:“陛下有旨,所有新科举子移步太和门前,观看新军演武。”
太和门前,卢象升带着身着军常服的教导总队按照后世军训的标准流程,来了一遍,引的新科举子们纷纷称奇,不光是对整齐的军容军貌,更是对新军装啧啧赞叹。
紧接着,卢象升带着教导总队,来了一首朱由检从后世带来的歌曲,改了个名字,叫投笔从戎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好。”
喝彩声此起彼伏,引的人热血沸腾,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对军队的看法。
当然了,更多的还是年轻的举子心血澎湃。
年轻人嘛,正是一腔热血的时候。
要是等到人到中年,棱角也就磨的差不多了,就算是还有一腔热血,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敢问三位尚书,这是什么军队?好似天兵下凡。”一位新科进士问道。
兵部尚书李邦华见一捋颔下银髯,淡淡一笑,“这是陛下训练的新军,这支军队可不一般,人人识字。”
“人人识字?”众人议论纷纷。
“卢象升。”李邦华喊道。
“到。”卢象升按照标准的齐步走,一板一眼的走来。
李邦华指着卢象升介绍道:“你们眼前见到的这支军队,名为教导总队,这位就是教导总队的指挥使,卢象升。”
“可不要小看这位卢指挥使,他可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此前担任大名知府,后被陛下调入京中,有感军备废弛,特请命投笔从戎。”
“陛下看到卢象升进士出身愿意投身军旅,大为感动,当即加其都督同知,并传旨吏部,若有空缺,对其优先考虑。”
李岩心中对于做官并不热衷,反而对于军事颇有兴趣,听到李邦华的话后,随即问道:“敢问大司马,学生若是愿意投笔从戎,新军之中可愿接纳?”
“那是自然。”
“学生李岩,愿投笔从戎。”
“学生史可法,也愿投笔从戎。”
吕大器拉了拉史可法的衣角,“宪之兄,你是东林的后起之秀,前途无量,何苦去参军呢?”
“俨若兄,朝堂之上有那么多的贤良,不缺我一个史可法,况且,我感觉政务并不是我所擅长的,倒不如投笔从戎。”
“宪之呀,你就算是想领兵,文官也可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