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吊儿郎当,混沌度日的街熘子,但这一切都是脆弱的伪装。莫三妹看似狠厉的皮囊下,实是软得一塌湖涂的菩萨心肠。
“苏泽哥哥好,我叫杨恩又,可以叫我又又。”终于见到导演千挑万选的小对手,苹果脸,小鼻子,一双灵动大眼睛,特别是说话喜欢仰着头的模样……
还真有点小哪吒的感觉!
不得不说这个角色不好演,甚至可以说难度很高,需要粗鄙不羁的表象下有副慈悲心肠,并被放大在电影院的荧幕上经受千万观众的审验。
如果光是自己还好,而另一头合作的稚童更加考验表演功力。成人与孩童两个年龄层分明的演员之间,化学反应是最难掌控也是最难发生的。
孩童本就天真、直观且敏感,更不要说又又是一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孩子,她与成人对戏所迸发的反应会更为直观地明确戏好与否。
最终成片需要三哥与小文的一切关系表达,都是最美好也最纯粹的,就算是苏泽,也是巨大挑战,毕竟第一次跟小演员有这么多的对手戏。
接下来几天,苏泽跟又又基本形影不离,一起体验生活,一起培养默契,一起游戏打闹……
其实孩子对大人其实挑剔得很,情感的倾泻也更加直白,苏泽感觉必须对小演员平等以待悉心引导,剧情里三哥对小文从闹心排斥到倾心爱护,小文对三哥从敌视到自发的保护并依恋……
才是演员之间真诚相待的互相成就,也是将来每个坐在影院中观影的观众心为之动的至关之键!
“名不虚传啊!”身为导演,刘江江无比感叹这次真是遇见贵人了!
无论苏泽的敬业,还是孔雪的专业,都让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无比安心,甚至有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感觉。
最难得的是分寸,除了剧本,无论团队还是资金甚至演员都是金泽主导,可不管身为老板的苏泽还是制片监制的孔雪,对导演都很尊重。
混这么多年不是菜鸟,见过太多片场勾心斗角甚至大打出手的名场面,原本也很忐忑,毕竟店大欺客,自己这个小导演能不能……
可现在苏泽活生生给他上一课叫做:
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刘江江最真实最简单的想法!
晚上回到房间,苏泽拨通刘琳手机,这几天跟又又相处,产生很多感悟和想法,毕竟刘琳演过隐秘的角落,跟朱朝阳的飙戏可是有口皆碑。
“哟,你也有今天?”刘琳听完,忍不住打趣道:“是不是很累?”
“还行吧。”苏泽无奈道:“的确比自己演要求更高,这不专门找琳姐您取经来了。”
“对手戏对手戏,尤其对方还是一个七八岁孩童时,没有对手大人的引领,小孩子根本没有技术没有理论,全靠自然反应是不可能凭借所谓灵气表现卓越的。”
说到正事,刘琳认真分享经验道:“她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对面你的投影,给出的反应也是对面你希望她能给出的。”
“想要达到满意结果,需要苦心经营和引导,特别是建立相互之间信任最重要!”
“孩子天生就有咱们演员的信念感,否则玩游戏不会那么投入。你现在的方法是对的,吃喝拉撒都跟孩子在一起,让她从内心认可你的存在。”
“情感戏很难,隐秘的角落当时三个孩子合作,拍的也很辛苦,我们几个都是咬着牙熬过来的。”
“没办法,咱们是演员,吃的就是这碗饭,既然接了戏,那就把孩子当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解放他们的天性,在观众面前展示最真实的生活。”
挂断手机,苏泽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对于莫三妹这个角色产生更多理解。
想让观众相信角色,首先演员得先让角色立体的存在。角色塑造,也不仅仅是举手投足的表面的行为举止的改变。
还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角色逻辑出来,角色也需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和灵魂。
尤其是莫三妹,仅是外形和举止的改变,那么这个角色只是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素不相识的、举止粗野的街熘子。
自己必须能理解莫三妹的自我厌恶,能读懂莫三妹深藏于心的渴望和需求,能看到他的弱点,也能发现他的好。
隐藏在粗鄙外表下面那一抹温暖的底色!
回想出道以来所有塑造过的角色,无论好人还是坏人,无论神探还是罪犯,都是目标坚定甚至智商很高的人设。
而这次的莫三妹,没有执着的理想又缺乏自信,因为自小家庭的原因,自我认同感极低,脾气急躁,缺乏自制力。
有了不痛快立刻就翻脸,心里不藏事。所以他的爱与恨都不执着。
就是这样一个底层小人物,却有很高的情商和处世之道。剧情很多细节能看到他的急智,再加上不要脸的特质,很有挑战欲。
之所以电影能站在金字塔最顶端,大屏幕演员是鄙视链最高处,跟电视剧相比电影想塑造角色的确更难。
因为就那么一百二十分钟,但凡有任何破绽被观众抓到,演员根本没有挽救的机会。
只要观众一走神,对角色失去信任,整个就垮掉!
电视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就算有点纰漏,还有机会和时间调整修改。而电影就是勐火爆炒,短短几十秒必须出锅,要不成功要不失败,哪有机会重来!
三哥和汉江本地人说什么话?
跟外地人又说什么话?
平时擦汗用什么?
嘴里嚼什么?怎么吐?
怎么走路,怎么坐?
一个个细节需要自己用心设计,这也是导演为什么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家乡作为故事背景,因为这个角色必须出场第一秒就要让所有观众产生一个印象:
他就是莫三妹!
所以这个角色对于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