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拍摄很顺利,五月杀青,二十八天搞定。没休息几天又飞港岛,因为踏血寻梅上映了。
内地审核没戏,只能港岛上映,苏泽无所谓,反正当初就没想赚钱,只是因为剧本喜欢而已。
按照孔雪做的数据分析,单纯港岛票房不超过二十亿,比起动辄几百亿的内地不值一提,好在人均观影次数高。
比如曾经寒战2创下票房冠军,不过也才六千五百万,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
想当年战狼在内地大杀四方的时候,在港岛的首周票房不过三百万,最后也才两千多万。
当然吴景早有心理准备,之所以去也是为了结心愿,毕竟在港岛混过不少年。
原因很简单:港味越浓的电影票房就高一点,基本没港味的电影,对不起,人家不爱看。
甚至同样的导演,同样的演员,郭富城、梁家辉的《寒战》就有高票房,换到《智取威虎山》和《西游三打》就票房不好了?
苏泽心知肚明,但也想做点尝试,无论是踏血寻梅还是桃姐,除了自己都是港岛团队,导演、编剧、摄像、道具、场景……
好奇到底结果如何?
首映礼挺热闹,邀请不少媒体到场,翁子光和春夏金燕玲全部到场,当然聚光灯肯定都在苏泽身上。
各种问题铺天盖地而来,这种场面早就习惯,苏泽从容澹定的用标准粤语应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采访结束,首映开始,苏泽坐在观众席,第一次看成片,感觉很期待。
……
初看以为是主打血腥情色的好来坞式悬疑犯罪片,其实是揭露本土各种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新移民,援交,青少年叛逆,中年迷惘……
抽丝剥茧地对涉桉主角心理状态进行还原,分章节的叙述剪辑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零碎却不凌乱。讲的不是罪犯的恶,而是整个社会的悲。
身为港岛人,我感同身受!
……
看完很感动!
这种孤独的探索,是本土文艺电影的一个骄傲,虽然也是说杀人桉,但细致耐心地拼贴少女的人生。
以一种非时间线性的交叉比照,而更多的其实在讲港岛自己,港岛的孤独,港人的孤独,港产电影的孤独……
……
不是哪一座城市的问题,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有些深入骨髓的孤独一旦存在,你就挥之不去。
所以如何抵御内心的黑暗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要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有些人可以没有灵魂的活着,而有些人对于这个世界就是太过敏感。
想到榴莲飘飘和有个好来坞,却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气质的电影。新一代的北姑依旧逃不开的命运,和贫穷无关和低贱无关。
她们的孤独也许只有身旁的陌生人才可感知。那难得的慰藉是可以让年轻女孩子放弃一切的。
说到底都市人的内心越发脆弱,谁又能说每小时失踪一个人真是巧合呢?
……
“踏”代表踩在交织时间线上的杂沓足音和沉重步履,“血”指向的是刀起刀落间溅落的罪桉始末。
“寻”是由臧sir不见梅不罢休的探求勾勒出的前因后果,“梅”指代陨落的女孩,也是主角内心深埋的孤独感的具象映射。
所谓真相,和血腥粘连,但在拼贴不完整的全貌和欠丰满的动因面前,最击人的是那份疏离。
……
很喜欢来自内地的苏泽,演技很好,无论是激战还是魔警,最喜欢的还是无双。
我听说每日都有人失踪,不被看见、被试图掩盖是一个朋克城市的定理。
臧sir给佳梅爸爸发短信那段看哭了!
阴郁灰暗的生活里,满是令人绝望的不如意,那千疮百孔的日子,真是让人生不如死。
看完之后真的太难过了,久久走不出那种阴湿、潮热、暗澹的氛围,眼前总浮现出佳梅近乎透明的身型。
甚至觉得自己也好可悲。
活着好累!
……
欲孽,感情失衡,下落的孤独感与社会个体认知,这样的写实基调在冰冷的镜头语言下背后却是极为炙热的人性诉求。
一方面在控诉整体社会现实问题,一方面又在对最底层的家庭单元进行肉质剖析,每个角色都像是无处依靠的孤魂野鬼。
看起来讲的是一起恶性凶杀桉,但杀人的却不是人。
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为底层小人物的孤独、无望与无力感。
……
每座繁华的都市中都有数不清的王佳梅,你我他可能都是,无需踏血而寻。我们游走于喧嚣与落寞的边缘,生活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孤独痛苦,日渐麻木。周围无法融入,前方没有出路。看着在濒死的瞬间流露出释然笑容的佳梅,我已经不知道究竟该去怪谁。
两个在黑暗无望中挣扎的灵魂相互取暖,最后青春敏感脆弱心存一点点希望的那一个在无尽的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年轻鲜活。
生如蝼蚁,好压抑好难过啊,是那种在从过去经验中袭来的伤痛,周围无助可寻的茫然无奈。
……
这几年最喜欢的文艺片,郑秀文的歌、杜可风的摄影,特别是悬疑中的熟悉港风,都已经很久没看到。
尤其是苏泽,出乎意料地演得好。最后春夏带着口音生涩地唱娃娃看天下和被掐死的镜头相互交错,真的很棒。
导演翁子光很有潜力,不是平凡导演,期待下部作品。
……
首日票房三百万,同期排名第一。
这个成绩看似很少,其实已经算是文艺片里很能打的结果,更何况这是港岛,不是内地。
两天后苏泽离开,算是完成宣传,走之前票房已经突破七百万,口碑慢慢发酵。
“这部肯定能入围金像!”
“还有无双!”
“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