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问一下这个时空大晶的军队战斗力有多强悍,当然八旗绿营,我不用讲,大家也了解,他们的详细内容。
这个时空的常备军,可不是,原先时空被八旗大爷们当成炮灰的绿营那些大头兵能够比得了的,首先他们普遍都装备了一层防铅弹的棉甲与能够扛住一定刀枪伤害的轻便版甲,不管是保暖,还是防护性来说都是比较好的,至少比对面的名军强,还有那些动不动骚扰我们的罗刹鬼要强的多!
在训练上采取严格的末尾淘汰制,凡是体能跟不上的,一律变成地方守备兵(民兵),另一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提供最充足的食物,保证期每日的正常训练消耗,士兵的训练流程是这个样子的,刚刚入伍的时候,就先让他们每天上下午各站够4个小时以上的军姿,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与体力,使他们可以在残酷的战场上,坚持更长的时间。在意志力和体力锻炼的差不多之后,就进入正式的全面训练阶段,在进入训练之前,会把这些部队进行详细的编排,提前做好兵种分类的处置,拿陆军来说将一些聪明的士兵提前招入骑兵部队,炮兵部队,会做饭的可以直接进入伙房,将一些比较踏实的士兵选进押运物资的后勤部队,你们也知道在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拿传统兵器的士兵占绝大多数,像火枪手,火炮手,跟弓弩手,骑兵,精锐重甲步兵,在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属于军队当中的精锐部队,早期的火器存在着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说不能在雨天使用火枪火炮,因为火药会受潮,无法发射,火药的保存还非常的不方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些火药放在潮湿的地方会失效,有些火药稍微一个不注意就会引爆,当然,这还只是火药的问题,还有火枪的问题,大家也知道早期的火枪发射起来特别的麻烦,首先需要灌入火药作为发射药引,其次需要灌入铅弹用细小的木杆压实,在发射手段上早期的是火绳枪,需要按下板机点燃发射火药,到后面采用了燧发枪,才使发射过程不至于这么麻烦,但还是改变不了火枪发射之前过于麻烦的,填充弹药的工作!火炮更不用说,发射原理和火枪差不多,无非所需要的铅弹个头比火枪大。
下面是火枪和火炮的制造技术,这些也是通过系统兑换过来,在大晶国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且利用的孔有德从登州带过来的工匠们 ,开创了奉天军工厂,用这些工匠作为基础,不断的招收学徒,扩大产量,并提升了生产技术,是原本几个月才能造好的一把枪,扩展到每天能够制造几百支枪,几十门火炮(大家也不要笑话,在当时那个年代 ,这种制造水平已经算很先进了,你们肯定是想看一天能够制造上千只或者上万只的那种设备或者工厂,但我遗憾的告诉你,在这个时代平均制造一把枪(不管东西方),平均下来就得15天,这还算得上是一个师傅正常的制造速度,万一遇见个什么天灾人祸,或者其他的麻烦事,制造时间会更加长,更不用提制作难度特别大的火炮了。)
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自由帝国某个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早在1635年,名末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跟西方同时期研发了这种东西,只是可惜要不是多尔衮入关毁灭了炎夏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性,不然这种东西很早就普及了!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炎夏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在火器史上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
下面说说最后一个重要的东西火炮(火炮,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最早出现于南怂时期,怂圆战争期间,双方就有使用火炮的记录,随着萌古帝国向西侵略扩张,而导致火炮的技术被严重的外泄给西方诸国,在13世纪以后,不管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内战,还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火炮这种东西成为了决胜于疆场上的战争兵器,被各个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良和升级,到17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