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白发渔樵说春秋> 第10章 箕子受封朝鲜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箕子受封朝鲜国(1 / 2)

送走武王后,箕子没法继续在箕山隐居,只好带着跟随他的商朝遗老向东转移,去寻找躲在东边的十万大军。

周朝立国后,武王非常重视殷商的大军和东夷部落,就派人去东线招降。很快,东夷部落就归降下山,可亡国的殷商大军却不愿投降,又没地方去,只好向东转移,躲进了山里。

箕子找到这支军队后,不愿意在周朝的地盘上苟活,就带领他们继续向东,最终渡过黄海,到达朝鲜,在那里建立了朝鲜国。

武王知道后,专门派使者去朝鲜,册封箕子为朝鲜侯。同时也派去了各种人才,帮箕子开发和治理朝鲜。

为了感谢武王,箕子专程回国来朝见武王。路过殷都的时候,看到城邑残破不堪,田野里庄稼却依然茂盛,亡国的伤痛顿时涌上心头,随即做了一首《麦秀歌》,殷商遗民听了,无不哀伤落泪。

箕子的朝鲜国一直维持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等到楚汉争霸的时候,燕国贵族卫满为了躲避战乱,带了一批人东渡浿水,进入朝鲜半岛,投靠了箕子的朝鲜国。

朝鲜王箕准把朝鲜西部几百里的地盘封给卫满,让他守护朝鲜西部。等到卫满实力壮大,反手就赶跑了箕准,在朝鲜建立了卫氏政权。就这样,中原文化在朝鲜深深的扎下了根。

朝鲜国建立的同时,中原诸侯也在忙着建国。武王分封诸侯以后,各路诸侯都纷纷离开镐京,去自己的封地建国,其中就包括姜太公。

姜太公的封地是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东临大海,是一片盐碱地。姜太公为周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又是周武王的亲家,对自己的封地很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计较,只好收拾行李,准备走马上任。

临行前,周公特意摆了一桌酒席为他饯行,酒过三巡,周公开口说:“咱俩的地盘都在东夷腹地,这些蛮族都还没开化,很容易发生冲突,你打算怎么治理国家。”

姜太公说:“自古穷则思变,只有国家富庶,人心才会稳定。我打算开发商业,宽仁治国,不分族群,一视同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治理你的鲁国?”

周公说:“我打算开拓荒地,传授他们农耕技巧,再用礼仪教化他们,百姓有吃有喝又有礼,国家自然就会安定。不过,这些事都要有人管理才行,你打算靠谁来管理?”

姜太公说:“治国跟用兵一样,将帅是关键,而选用将帅,首先得看才能。我打算不问亲疏,唯才是用,你呢?”

周公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人再有才,但未必靠得住。我打算唯亲是用。”

姜太公说:“亲人也未必靠得住,三代以内或许还能团结,三代以后呢?或许就会互相内斗,到时又该怎么解决?”

周公说:“我正筹划着制定一套完整的礼仪,要想维持长久,还得靠礼仪制度来约束。”

说完,两人哈哈一笑,姜太公说:“礼仪多了,犹如枷锁,百姓都成了顺民,哪还有战斗力,依你的办法,我看鲁国将来必会被人欺负。”

周公说:“人性都有私欲,不加以约束,必会野蛮膨胀,依你的办法,我看齐国将来必定会被外人取代。”

说归说,但俩人心里都明白,天道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不是人力所能驾驭。三代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已经不是他们能操心的事了。

启程之后,姜太公又开始纠结,周公要辅佐武王,不用去封地,派了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建国。姜太公一把老骨头,还得亲自去封地,这样对比,谁心里都难受。

此时的姜太公已经八十多岁,老天见了都心疼,有意下起了大雨。姜太公顺势住进路边的小旅馆避雨,住了好几天,雨晴了也不赶路。店家见老头心事重重,有意磨蹭,就多嘴问了一句:“老人家车马护卫,一身福贵,看着就是有身份的人,为什么不回家去享福,甘愿待在我这穷乡僻壤的小店呢?”

见店家关心,姜太公正好诉诉苦,就把武王不近人情的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店家也不敢责怪天子,就劝解说:“现在分封都结束了,好歹也不会重新分封,再不去,恐怕连这块地都要被别人抢走,到时恐怕又得后悔了。”

经店家这么一说,姜太公的脑子才突然开窍,赶紧收拾行装,快马加鞭的赶到齐地。精心选址后,就在营丘(后改名为临淄)破土动工,建起了都城,齐国就此立国。

齐国东边是几个归顺周朝的东夷小部落,南边挨着鲁国,西边是武庚和“三监”,北边是东夷大国纪国。再向北就是一片广阔的草地和众多的北狄游牧民族。

直到几百年后,燕国才搬迁到燕地建都,成了阻挡北狄的门户,但那时已经到了春秋争霸时期,旁边的纪国也已经亡国,成了历史。

周朝开国的时候,四周都是与中原格格不入的蛮夷民族。东边的东夷最先被周朝收服,南边的南蛮离中原比较远,又隔着长江,对中原的威胁比较小。西戎盘踞在陕北、甘肃一带,离镐京最近,但撤退的时候都提不起速度,所以对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