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明月清风剑> 第49章 张三丰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章 张三丰1(2 / 3)

,你们也就有麻烦,也不妨在长江上跑一年半载,先写封信回家,看风声过去没有,你们也挣了大把银子,再回家不迟。至于邓愈,你是二哥自然和兄弟们一起,领着大家一起干。我呢?我还有使命,在武当山取到信物,送回皇觉寺,如果师父要我出来云游,我就到金陵燕子矶等你们就是。怎么样,这样安排你们满意吗?”

张必先听了高兴地说:“这样安排当然很好,我回岳州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两只新船进行装修,我安排好了以后亲自送你上荆州,但你们必须在三十天到三十五天内返回岳阳,我好安排人力。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我们还是继续练飞镖吧,最后评出飞镖状元。”

不知不觉船过了小孤山,船停在湖口,这里的湖口码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码头,过往货船都要在这里装货,张必先决定在鄱阳湖中好好玩两天,第一天玩湖口鞋山,第二天向湖中心划去,玩了半天就早早返回湖口码头。各船上足货和日用品后,船就出港向西方向开发。又过了十多天船队就来到武昌。武昌是个大码头,上下的货比较多,船停两天。

这天,张必先带着大家去黄鹤楼游玩。

黄鹤楼不愧为天下名楼,气势雄伟,造型独特,飞阁流丹,十分壮观。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遗联者甚多。张必先对大家说道:“各位弟兄们,你们看,这黄鹤楼里有很多诗人都题诗在上头,可是,只有大诗人李白没有题诗,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邓愈和吴氏兄弟都摇摇头,丁德兴一摊两手,只有吴复说道:“可能是他没有来游览这里。”

张必先摇摇头说:“不对,李白是一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他路过此地岂有不来这儿之理?李白他不但来过,而且还在此地送过客。难道你们没有读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张必先环视一下大家说道:“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很多文人学士,他们都说不清楚,甚至有些学者他们也不知其故。今天就看我们弟兄能否替我解开这个谜。我曾立下一个誓言:谁能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便以腰间的宝剑相赠。绝不食言。”

元龙和尚在一旁没有吭气,张必先说道:“朱哥,现在看你的了,你说清楚了,宝剑相赠。”

元龙和尚说道:“这件事我可以说说,但不一定对,宝剑我不能收,兄弟之间赠什么剑?”

众人以为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如果大哥能说清楚,也算给他们一伙人争了个面子。就鼓励元龙说道:“你说来大家听听嘛,看有没有道理。”

元龙咳嗽一声提高嗓音说道:“据我所知,李白不但来过黄鹤楼,而且还多次来过黄鹤楼,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当年他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岂有不留下诗篇的道理?那又为什么没有留下呢?因为当他第一次兴高采烈地登上黄鹤楼时,却看见崔颢的“黄鹤楼”诗挂在这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崔颢这首诗,心中犯难了,因为崔颢是他最尊敬的前辈,如果自己写一首诗在这里,人们自然会将他的诗和崔颢的诗作比较,如果他的赶不上崔颢的诗,自己就贬低了自己,不合算;如果超过了崔颢,这又是对自己尊重的人不恭,藐视了前辈。他左右为难,最后说了一句:‘黄鹤远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就下楼去了。但他又不甘心,他就跑到千里之外的江宁府的凤凰台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来和崔颢的‘黄鹤楼’,但崔颢的韵脚他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什么‘洲’,最后是个‘愁’字结尾。于是他就在台上写起了凤凰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

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千百年来,这两首诗都为后人所传诵,都是不朽名诗。但我细细将二人的诗句进行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崔颢的诗偏重写景,特别是最后两句,描写了诗人失意、消极和苦闷的心态。

再看一下诗仙李白的诗,一开始就用凤凰来对黄鹤,同时把自己比作凤凰,崔颢在前三句里连续提到黄鹤,未免有些重复,累赘之感。李白只在前面第一句中重复了一次,而且是自喻,可见他当时心情不错。接下来看一下第二行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其中包涵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心态,第三行也是写景,但气势磅礴,没有消极低沉,悲天悯人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两句用‘浮云遮日’来隐射朝廷邪臣敝贤,如浮云蔽日。他这一个‘愁’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朝廷和君王而愁,是为江山社稷和百姓而愁,正如范仲淹所说的‘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为当时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出长安。诗人当时的忧君忧国的思想境界,要比忧个人‘乡关’愁高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