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地走进旁边的同福茶馆。
这座茶馆不像蜀地茶商开设的茶轩那般高档次。
而是主打的亲民路线。
平头百姓都能进,桌上也多是一些平价的点心粗茶。
这样的茶馆,门脸并不讲究。
基本上就是在房檐上挂几块半尺来长的小牌子。
上书“雨前”、“龙井”之类的字样。
让人知道这是座茶馆。
至于屋内的陈设,也很简朴。
都是些没上过漆的桌椅板凳。
进来的人不管认不认识,都可以同桌饮茶。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拼桌”。
有些茶馆为了吸引客人,会增添评书演出。
一般会提前几天,刷上一张报子,上面写明表演时间和曲目,悬在门口。
每日两场,下午2点开书,称“白天儿”。
晚上7点开书,称“灯晚儿”。
也有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间加演的,称“早儿”。
听客们点上一壶茶,就可以进去听。
如果没钱,想扒墙角,白嫖听书。
那少不了会被茶馆的伙计呵斥两句。
来茶馆饮茶的听众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
既有把这里当作休憩和娱乐场所的穷苦百姓。
也有终日泡在这里成为“书腻子”的闲散人员。
甚至有些报社或者杂志的编辑记者们,也经常来此“采风”。
据说当年有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张先生,也常常混迹于各大茶馆。
于听书中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林默来过三五回,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他对门口的伙计道:“来壶碧螺春。”
这伙计认得林默,立刻过来招呼。
“得嘞!爷,您楼上请!”
说实话,林默原本并不喜欢喝茶。
但是自从崔友带他来了一次,他就喜欢上了这里。
倒不是说喜欢喝茶,而是喜欢这里的市井气息。
在这里沏一壶茶,摆一碟花生米,再听一曲评书,可以淡去一身疲乏。
一茶、一点、一评书。
就是那天地与山水。
容得下人生所有苦难。
林默挑了个清闲地方。
茶水和点心很快端了上来。
临近晌午时分。
外头的太阳渐渐变得热辣辣的。
大家都往茶馆里挤。
再加上门外早就贴了告子,下午会有评书表演。
所以茶馆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