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瑗明显感觉官家此刻的眼神之中不再透着阴冷,而是目光柔和了许多。
这一切,都是刚才那些话语起的作用。
“破解这大势之法,便是太祖托梦所言之二与三,乃是人力与变法!”
已然到了这个份上,赵瑗便不再扭扭捏捏,便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何为人力?如何变法?”
“议和之中,金人关乎的是如何杀岳飞,可见岳飞之于金人而言乃是心腹大患。金人却又想着如何保秦桧,可见秦桧之于金人则可堪大用。能为我用者,皆为人力。”
对于赵瑗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能够保下岳飞。
至于秦桧,他并不期望能够这么一下便能将其踩下去。
而这是一种策略,一扬一抑之间,才能得到某种平衡。
他也明白官家的德性,习惯了秦桧的粉饰太平,不可能轻易被弹劾。
可是弹劾秦桧对于保岳飞却同样意义重大,官家也会要掂量掂量这其中的分量和分寸。
赵构听着这一番话,脸上却毫无表情,不知道到底是喜还是忧。
“太祖托梦,有一事乃关乎朝中重臣,儿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瑗见状,便想着趁热打铁告上秦桧一状,免得错失了如此绝佳机会。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后世关于秦桧的黑历史一一揭露出来,从而清楚明白的告知官家。
“瑗儿不必拘束,言无不尽便是!”
“秦桧当年随二帝北狩,靠文采与书法颇为金国重臣挞懒赏识,并早已为金人所用。不然一同北狩之臣,为何独有其还朝?”
赵瑗一边谨小慎微的说着,一边偷偷瞄了瞄官家。
此时的秦桧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且被官家委托全权处置议和之事。
如若是旁人这番言论,恐怕早已被训斥或者杖责。
对于这一切,赵构不是没有认真的思量过。
秦桧当初为金人所用,这是朝堂人尽皆知的事情。
只不过他能够携家带口从楚州之乱中逃回来,同样也是疑点重重。
按道理他掌握许多二帝北狩之后的秘闻,也了解许多金国朝堂上的事情,金国断然不会轻易放他回来。
虽然疑点重重,赵构却有自己的小心思。
整个朝堂之中,只有秦桧与金人熟悉,却成为了大宋与金国畅通联络的一个渠道。
那么一旦两国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可利用秦桧这条线去联系金人。
最后无论是纳贡还是乞和,都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从而得以消除兵祸之灾,让自己安稳的当着皇帝过着逍遥的日子。
“此事朕已知晓!”
赵构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并没有说出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话。
这不禁让赵瑗大失所望,原本以为官家会怒不可遏,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轻飘飘的一句回应。
“看来官家早已怀疑秦桧,只不过此人对于他议和帮助极大。”
赵瑗不禁腹诽道,自己把这一切想的太简单,把这朝堂政治看得太天真。
对于皇帝而言,臣子只分有用和无用之人。
如若有用之人还能忠心,那必定重用。
至少目前看来,秦桧对于官家作用极大,且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忠心。
“瑗儿,汝已知议和之事,朕便不再相瞒。岳飞与秦桧固然重要,朕要的是这解决江山稳固之策。既然太祖托梦,必定不是空洞之语,有何良策可解眼前之忧!”
赵构望着眼前的赵瑗,心中有些好笑,自己竟然追着这十五六岁的少年来问解决之策。
对于他而言,岳飞并不一定要杀,秦桧也并不一定要用,这些不过都是手段而已。
最为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金国大兵压境,怎么解决大宋的长治久安,怎么样让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安稳自在。
“太祖曰议和既可文议,亦可武议。最佳之法乃是一路北伐,收复失地,从而一劳永逸。”
赵构提出来的议和,大宋朝堂上下褒贬不一。
对于赵瑗而言,他极度反感这样的议和之举。
原本岳飞大有希望收复汴京,却被朝廷十二道金牌急召回临安。
如若当初全力支持岳飞北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然而议和眼下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国策,自己已然无法改变。
或许凭借着所谓太祖托梦能影响一下官家,但他明白这样的影响简直是微不足道。
“如何文议?如何武议?”
赵构似乎只听到了前面一句,好像对于后面一句并不放在心上一般。
眼下他满脑子都是议和,北伐之事全然不会放在心上。
“文议便是官家现今之议,武议则是以战止战。将金人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