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整个邢州,都动了起来。
钦差行辕连续传出三道命令,让所有灾民欢欣鼓舞,让大小官员胆战心惊,让邢州的赈灾局面,在三天之内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第一道命令,《急急六律令》。
总结起来,就是六件事:1. 垂死贫民急施粥;2. 疾病贫民急医药;3. 疾起贫民疾汤米;4. 既死贫民急墓葬;5. 遗弃小儿急收养;6. 轻重系囚急宽恤。
这一道命令,救灾救急,切中当前要害,可以最快地安抚人心。
可是,命令发布后,所有的灾民,都不相信,这六条命令可以被执行。所有的大小官员,也是面面相觑,都涌往贾知府的府中,让他早一点拿个主意。
施粥,之前也在进行,不过是搞形式主义。
每天施粥的地点,就只有那么几处。施粥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小半个时辰。等到后面的人排队上去时,锅里的粥,早已经见底了。
医药,早已经比黄金还贵。
穷人也可以用药吗?医生的诊所,早已经堵满了有钱的人,哪里还有地方、哪里还有时间去收治贫穷的灾民。
那些因为疾病,因为残疾,因为饥饿,已经倒在床上,倒在地上的灾民,亲属都已经死绝了,谁还会去关心他们,谁去给他们送汤米?
道路两旁,到处可见灾民的尸体。
如果可以当作“菜人”的尸体,早已经被人偷走、抢走,葬入了腹中。现在无人掩埋的,连野狗都不会理。
野狗,也早已经被吃光了。
遗弃的小儿,哪里有?根本没有!
就算养不活了,人们之前也是含着泪,易子而食。后来,易子而食也停止了。因为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的身体,还要胖一些。这样交易,不划算。
监狱的犯人们,早已经断粮了,有一顿没一顿的。
没有犯法的良民都快饿死了,凭什么还要保证这些犯人的每日三餐。身体差换的犯人,死了也就死了。还没有死的,身上还带着械具呢,哪有力气跑。
龙骑兵,只负责将《急急六律令》贴满了邢州城的大街小巷,然后安排人敲锣打鼓,将这条命令宣讲到城市里的每个角落,保证人人皆知。
他们,不负责执行这条命令。
“知府大人,怎么办?您是我们的主心骨,关键时刻,得您来给我们拿一个主意啊。”青阳县令贾明溪,是真急了。
钦差行辕在颁布《急急六律令》时,已经说得很清楚。邢州八县,都必须要按照这道命令执行。
在这道命令颁布后,如果再因为饥饿,因为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因为大小官员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死了人,钦差大人就要动用他从皇上那里请来的,最锋利的尚方宝剑了。
虽说越是锋利的宝剑,杀人越不疼。可是官员们都很聪明,知道一个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人死了,就不会复活了。
贾南也觉得好难。
作为一名资深的官僚,他如何看不明白,钦差大人的这一道命令,对于这一场赈灾是多么切中要害,多么及时和有效。
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命令执行,邢州城,只需要三天时间,灾民的心就可以稳定下来,城内的秩序也可以快速恢复,更能够最快地避免灾民的死亡。
贾知府看向前来的大小官员,朗声道:“本府觉得,钦差行辕的这一道命令,考虑全面,客观实在,切中要害,措施可行。”
“大人英明,救荒活民,是当前的头等大事。钦差大人的这一道命令,老成持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救灾散赈,功德无量。下官建议,必须立即无条件执行。”临城县令高自远,语调激昂。
得知这道命令后,高自远高兴得跳了起来。只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一道命令,这六条措施,仿佛在纷繁复杂的救灾乱线中,理清了一个线头。只要照着这条措施,慢慢地理下去,整个灾情都会很快得到控制。
贾明溪看了高自远一眼,语带不满:“大人,下官也知道这条命令的措施,确实有利于控制当前灾情的混乱书面。可是,这几项工作,工作量太大了,衙门缺人手啊,衙役们还要维护秩序,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完成。”
贾明溪的话,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同。
有一些措施,很有必要。官员们不是傻子,其实都知道。可是,要让这些措施贯彻落实下去,官员们就得说破嘴,跑断腿,得罪人。
官员们都是聪明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就行。要想升官,门路还有很多,何必非要选择这一条费力不讨好的路径,累死个官。
众人议论纷纷,一时争执不下。
这时,钦差行辕又传出来第二道命令,让知府衙门立即预备全新的刑具四十九副。
包括链子、杆子、板子、夹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