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它被强悍的游牧民族均称为天可汗,他是历代君王的楷模,他任贤纳谏,宽厚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况,贞观之治承载着多少中华儿女的荣耀与自豪,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盛世景象呢,公元626年,李世民登上了帝国最高的宝座,成为唐朝第二位君主,世称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那么唐太宗在统治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世呢,唐太宗与其他君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善于纳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叔,他曾经多次建议太子先发制人,暗杀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器重他的胆识与才能,不仅没有降罪于他,而且还任命他为建馆,经常向他询问自己的正史得失,而魏征也不负太宗厚望,结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多次当面进谏太宗,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魏征,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靖以防己过,今魏征卒事遂王以尽矣,唐太宗不仅采用魏征之言,同时也采用别人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心爱的骏马无缘无故地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掉那个养马的工人,长孙皇后就用春秋时期齐景公因马儿杀人的故事来劝说唐太宗,唐太宗听后怒气全消,即使臣下的建议不尽合适,唐太宗也会考虑,唐朝初期与薛岩驼部发生战争,唐太宗本来准备彻底消灭来侵犯的薛岩驼部,但由于魏征的苦苦劝说,唐太宗最后只好放弃了结果,等薛岩驼部缓过气来后,却又经常来骚扰唐朝的边境,所以后来有大臣提起此事,唐太宗却认为,为了树立直言敢谏的榜样,自己即使不同意也要接手谏言,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于臣下的进谏是多么的重视,在善于纳谏的同时,唐太宗还善于用人,他认为只有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所以他多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从而使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剖断如流的杜如晦,文武全才的李靖,饥恶好善的王归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栋梁之才,才开创了唐初的辉煌盛世,唐太宗的知人善任,所以当时的历志非常清明,从上到下各安本分,一心为公,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期之一,尤为可这种廉政并不是靠严刑峻法来维持的,而是通过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君王自己的以身作则来实现的,那么处理好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之后,唐太宗是如何处理与普通百姓的关系,确保统治基础的稳固呢,唐太宗继位之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粥的关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道要爱惜民利,与民休息,从不滥发摇役,继位后还继续住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主张去奢省废,轻摇薄赋,同时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针对战后人口数量锐减,无主荒地大量存在的现实,继续实行均田制,使农民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又实行了租佣调制,允许农民以佣代役,不受年龄的限制,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农民生产的时间,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自隋末以来的衰败景象得到了改观,并且迎来了连年大丰收的盛况,天下大人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当然治世的出现很重要一点就表现在法治方面,唐太宗就经常强调要以法治国,他认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臣下必须按法律办事,他以身作则,魏征反对法无定苛任,情以轻重,他赞许代奏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由,反对太宗有时以私情断誉,他接纳并嘉奖,正因为如此,官吏多自清谨,皇亲国,戚亦皆魏魏秉继,吾敢亲戚戚人,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这也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积粮,取给于道路烟,公元632年,死刑犯有290人,这一年的年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醒醒,到了次年的九月,290个囚犯居然全部按时返回,无疑逃亡,唐太宗还一改历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正是在政府的倡导之下,唐代的商业迅速发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另外,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也纷纷涌向中国,大量来自国外的移民并居中国,而且还有大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的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依然能寻觅到唐朝的影子,开放的国度,自然更能主动地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文明,所以当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大帝国,然而在这一派祥和的气氛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和平的因子出现,这就是东北地区的高沟里,高句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