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山县以北,庄台县以西。
从高空处俯瞰,一条如同横勾刻印在大地上的山脉,乃是原西域刺史道境内最大山脉——玉山的一条支脉。
此山南北绵延六百多公里,东西宽约三百多公里。
正是崆屋山。
若说临山县县如其名,只是临山。
那么庄台县,则是直接建造在崆屋山的身上。
一座座房屋栉次栉比分布在半山腰,被大小树木遮掩,朦胧幽静,宛若世外桃源。
当然在三年大旱之下,崆屋山上的草木没有雨水浇灌,也是枯死了不少,呈现出一片萧瑟之态。
不过就算如此,建造在崆屋山半山腰的庄台县,着实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好去处。
再加上庄台县上下一心,共同应对旱灾,日子竟然能够勉强支撑下去。
这让宁远府其余诸县的百姓,可谓是羡慕得两眼发紫。
......
苏玄此次为了攻略宁远府,所遣派出的两路大军。
其中东路大军进展非常顺利,仅仅过了半日,就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了华津县。
到了第二日,又是一鼓作气将灵台县收入囊中。
如今已是直扑望河县。
而且以望河县的情况,大概率也是大军一到,便能随意摘取胜利果实。
倒是攻打庄台县的北路大军。
一来路不好走,行进速度颇为迟缓,直到第二日早晨才抵达崆屋山东麓脚下。
二来则是和苏玄一开始就预料的那样,攻略进度不是很顺遂。
“真是个硬茬子啊!”
定光城,北城区的一座小山峰上。
苏玄背负双手一声慨叹。
这会儿的他正立身于一个小亭子之中。
此地地势开阔,双眼朝下望去,便能一眼览尽定光城的大街小巷,所有建筑。
而在他的身周,上百个士兵拿剑持刀,目光如电,一副生人勿近的凶煞模样。
此时已经是占领平川县后,分兵两路攻打宁远府其余诸县的第三天。
由于在县衙后宅中待得太久,颇为憋闷。
苏玄便点齐士兵,带上宁采薇,到这北城区的山峰上散散心,开阔一下视野。
要说这定光城的北城区,建筑布局和庄台县有些类似,都是有房屋建造在半山腰上。
当然区别在于。
定光县半山腰的这些宅子,是县老爷及地主富户们为了追求优美的环境,便于享乐而营造。
数量不多,显得有些零散。
而庄台县,则是一整个县的人,都将房子建在半山上。
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是因为庄台县的地貌属于河谷,平原面积很少,缺乏适合耕种的田地。
且在庄台县的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冲击、毁灭家园的凄惨事情。
于是为了生存,人们就向着山上迁徙。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全县人都将家落在半山腰上的情形。
而在这种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庄台县的家族势力,自然是肆意的膨胀。
很快,就形成了以赵、刘、王三个大姓为首,其他小门小姓依附于这三家而存在的生态格局。
人人都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县官。
但相比之下。
宁远府的其他县县令,即便是作为流官,好歹有着大义在。
就算再平庸,也是能够掌握一些权势的。
然而朝廷任命的县官一到了庄台县这个地方,那就真的是被搁上神台的塑像,仅仅听个名罢了。
至于庄台县的实权,想都不要想。
出了什么事,找赵、刘、王这三家准没错。
找县令做主,那就真的是脑子有病。
时间一长,这庄台县便是名声在外,使得宁远府的众官员避之如蛇蝎。
许多官员宁愿去别的地方当个县丞县尉,也不愿意到这庄台县当那什么县太爷。
尤其在大宁王朝吏治败坏,各地生乱之后。
这庄台县,已经好几年没有过县令这玩意儿了。
所以说,苏玄此次攻打庄台县,主要就是和赵、刘、王这三家做对手。
而庄台县赵、刘、王三家,为了维护宗族的权势和威望。
多年下来,也是豢养了不少私兵的。
三家加起来,其私兵的数量有个三千多人。
当然仅凭这三千多人,庄台县肯定是抵挡不住两万大军的。
重点在于。
赵、刘、王这三家一声令下,整个庄台县全民皆兵。
于是在庄台县依据地势之利坚守的情况下。
苏玄的北路大军首次攻打,不但无功而返,反倒是折损了不少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