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在香江的发展,比起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都要早,相对也是比较成熟。
在大环境的支持下,更多演员可以表现自己。
所以很多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华裔演员,更乐意到那里寻求更好的演出机会。
这足以说明香江为艺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有本事的站上去。
好比香江的影星更出名是同一个道理的,是湾岛的音乐市场起步早,从历史原因来说,那里的流行音乐的变革来自民歌运动。
现代流行音乐的生产制作,是建立在音乐工业一系列配套体系的基础上的。
湾岛的的先发优势有两个基础,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才能对大陆同时期薄弱的多的流行音乐市场进行大面积吞噬。
一个是国际公司的踊跃进驻,一个是早在国际公司进驻之前的台湾,分工在唱片生产流程就开始确立:企划/制作-宣传=发行流通。
尤其是后者,一张专辑唱片的制作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包括了组织编制内行政人员,音乐制作人,和组织外负责执行唱片产业体系的人员。
后来跨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大力引进资本密集型和偶像型的生产路线,领导了市场导向的生产模式。
他们用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以音乐商品化作为资本积累的手段,对湾岛音乐工业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香江的电影业就是这样的生产流程的铺设完整,加上创作环境宽
松、包容,多样性的创新也就被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因而刘清山看重的是这些,才会尽可能的不去触碰这些根基类的东西。
但借用、融入和发展是必须的,这就直接体现在了刘家班的组建上面。
即使是他的刘家班起步很高,随便一位拉出来都会是武术大师级的人物,但仍旧没有去抢占香江武行市场的打算。
因为至少十几年间,内地的庞大市场已经足够有他们的发展空间了。
而后再借用香江同行们丰富的功夫片生产流程经验,形成内地自己的行业规模,才是目前的发展急需。
后来的吞并也好,融入也罢,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但刘清山相信在更长的时间内,把动作片的生产基地建立在包括香江在内的整个大湾区,才是最现实的想法。
只是在目标实现之前,打死他也不会提及此事,不然很容易得到香江影业的反噬。
千万别小看了拥有近百年行业优势的香江影业的影响力,可独立发展的生长环境,早已注定了资源与工业基础的存在性质,近年来出现的衰落的迹象,只是暂时性的产业阵痛而已。
这跟内地的人文环境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影业发展更多元化,永远是内地影视题材的最大短板。
今天的会议,听似只是围绕着刘清山的功夫片制作来进行的,实际上里面牵扯到的是香江功夫片市场想跟上这股大IP题材的隐意。
这不是说
今后香江的叶问题材电影就会大行其道,而是指因此片所带来的更广发国际影响力。
这样的影响力散播出去了,才会让香江的功夫片再次被受到重视,而且跟以往最辉煌时期不同的是,终于可以以一种工业技术输出去占领海外市场了。
但如何走出去是个问题,《叶问》是由于有刘清山这个大bug的存在,有了他就等于有了海外市场的民间基数。
香江在陈龙之后还没有年轻一代功夫明星的被海外认可,于是借用动作设计团队的提前融入进去,就成了最简捷的方式之一。
等到那一天,国际上的动作片,被越来越浓郁的东方武术蕴意的功夫技术占据了主流,才是香江动作片去占领市场的时候。
显然拥有足够大局观的刘清山早把这一切看透了,今出来的话,也算是彻底把两位香江影业大佬给深深地折服了。
这两家影业当然代表不了整个香江影电影界,但毕竟还是四大影业之二,其他两家则是因为没抢到先手,才落到了两家公司的后面。
有了他们的主意识加入,四大影业被统一思想只是早晚的事,毕竟刘清山这块巨大的金字招牌的背后,可是意味着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再有华影跟他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也就间接地让他拥有了一定的内地引入项目的话语权。
试想刘清山的项目,香江影业和资本,还不得拼了命地想要
加入进来,毕竟内地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接下来的会议上,除刘清山之外的几家投资方,均拍着胸脯般地许了愿,一力支持整个叶问系列的顺利拍摄完成。
他就此成为了今晚最大的赢家是不假,但这里面还包含有更深层的考察意味。
一旦这个系列剧没达到刘清山许下的成就,随后即使不能说众叛亲离,至少今后愿意跟随他脚步的资本方就会大为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