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刘清山的这些表演特点来,甚至更多人根本不会联想到这么多,他们仅仅是觉得他此时在舞台上的表演,总有种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或许你具体说不出他哪里好来,可他的演技是在把自己与观众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需要观众对人物有任何的直观感,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把这个“复杂”的活人鲜活地摆在了你面前,把所有的精彩流露出来给你看,缺他不可。
亦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经常接触到的那类人,明明没有刻意搞笑,却能偶尔冒出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冷幽默出来。
但对于那些专业演员们来说,就看出了里面的门道了,这种演技分明是对“喜剧”理解的一种高超水准体现。
他在喜剧里出现,你只会觉得好的喜剧演员,多半不会觉得自己很好笑,因为喜剧来源于生活,他只是自然的“表现”生活而已。
现在的喜剧作品越来越多,为了搞笑而搞笑也风起云涌,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可谈论价值。
更多的喜剧演员还基本处于以下两种状态:
要么对“喜剧”的理解不够,专业水平不行,直白了说,根本就是喜剧天赋不行,比如某超这种自己认为自己很搞笑的,令人尴尬非常。
要么是有些天赋,但是对“日常生活”的理解还不够真诚,纯粹为了搞笑,为了市场而搞笑,像某腾这种。
如果还想进一步发展的话,还是得考虑下这点,更加真诚一点,人物更加生活一点,太迎合市场的喜剧永远是廉价的。
刘清山今晚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真诚和更生活化,他的节奏感,分寸把握简直绝了,平凡无奇的角色下,却贡献了张弛有致的演技。
可他丝毫没有把两位主角的风头抢了去,而更像是把接到的笑点、包袱又以一种太极推手般的模式使之扩大化了。
就像唯一的一次小品彩排过后,本善大叔对他的评价,“他可以一本正经地演一个非常不着调的人,说着不着四六的话,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
这种诚恳若体现在喜剧里,就是生活中“面冷心热”的喜剧小人物,很俗气很没创意的感觉。
但观众就是喜欢这种没什么大本事、有点小狡猾,骨子里还特善良的平头小老百姓。
当然了,夸张式的喜剧表演绝非一无是处,就像另一位依靠国视春晚曾长期霸屏喜剧小品的陈佩斯。
人家就是浑身都是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走路的姿态等等,无一不是最顶级的喜剧表演天花板。
可他演绎的角色,大部分喜剧是采用了经典而又讨巧的方式,照样没有脱离平头小老百姓的形象。
可见是否接地气,至少在华国的舞台上才是最能深入人心的。
刘清山今天的表演不是依靠夸张的肢体语言,全凭神色和语句之间透出的京派幽默。
进而把这些小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逐渐形成了轻松、自然外加调侃的黑色幽默或冷幽默的喜剧风格。
这样的角色特点看似不张扬,毫无特点,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无形喜感,并在气势上不让两位主角分毫。
即便是演技派,也极少有演员能像他这样,不仅能够主导演出作品的气势,更能够调节作品里其他演员之间的气场。
而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刘清山特意表演出来的,而是他的一种对待表演的自我态度。
因此,他才会对小品彩排过后本善大叔对自己演技的高度评价,而感到了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他从来都是这样为自己定位的:做一个华国影坛最纯粹的演员,朴实的凡人,千面的戏精;我只是一个戏子,就是为了取悦观众。
这是脱离于刘清山致力于打造属于他的娱乐王朝之外的专业个人素质,跟事业的野心并没有牵扯。
整个小品演完,很多人几乎都笑得险些岔气,而刘清山的这一版本,也确实修正了一些原版中的宣传口号似的台词。
所以这部作品自始至终没有像某些演员那样:一、试图凌驾于百姓头上;二、恶意扭曲淳朴的百姓形象。
它没教你“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它没塑造一个只会说“我骄傲”的白痴保安。
它没给人造成一个天天“来了伙计、有事伙计”的鲁省人傻楞的刻板印象。
它没张口一个“你妈是巴扎黑”闭口一个“你妈是巴扎黑”。
对劳苦大众充满恶意的小品角色,在这个舞台上并不罕见,甚至可说是无处不在的。
也正因为没有了这些,无论本善大叔还是刘清山才是好演员,因为他们没有去刻意谄媚。
没有为了媚上,去把老百姓创作成白痴,把一类行业塑造成卑鄙者,把一个群体划归到无知的范畴,这么优秀的人们会不满意么?
现场的上千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