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的母亲王一敏,出生于1940年,是山东单县兴华镇王寨村人,是家里独生女,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就离家出走了。
她多次问母亲:“我爹究竟去了哪里?”
她一说这事,母亲开始就只会流眼泪,后来就开始呜呜的哭。再问急了就说:“死了!死了!”
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她不敢问,她能听出来,他们都有埋怨她娘的口气。
她也问过亲戚邻居,大都用埋怨的口气说:“是你娘性子太烈倔,把你爹给气跑了,我们也去找过,也托人四处打听,当年兵荒马乱的,去那里去找他啊!”
王一敏的母亲对丈夫出走的原因,从来也没仔细说给女儿听过。王敏问得多了,她就会连哭加骂地说:“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后来王一敏也听到过各种各样的版本,她大致复盘,因为包办婚姻,父亲和母亲成亲后关系就不好,母亲天生倔强,两人吵架原因不得而知,父亲离家出走并一直去向不明。
也有人传说:“可能另娶她人”,也有的说:“当时兵荒马乱的,到处抓壮丁,打仗死的人多了,也许早就客死他乡了。”
但她能体会到母亲的后悔和期盼,后悔当时的吵架,期盼丈夫的回归。
由于母亲的倔强和王家的亲人们闲话、埋怨,母亲很少与婆婆家的人走动。王一敏是在姥姥和舅舅家的帮衬下,母女俩艰难度日。
解放后村上妇女主任多次上门动员女孩子也都要上学读书学习。大舅舅又在济宁工作,坚决支持外甥女去读书并且常给她从大地方带些时兴的衣服来。
王一敏上学的时,已经13~14岁了,母亲勉强同意她去上学。但她聪明好学,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小学课本全部读完了。还顺利的考上了离家十几里路的兴华完小(5~6级) ,她当时已经是16—17岁的大姑娘了,出落得亭亭玉立。
她特别喜欢上李天伦老师的语文课。李老师语文课讲得声情并茂,尤其是讲到古诗词,王一敏听得就会如醉如痴。
李老师在语文课上,还爱给同学们加一些课外的知识,他特别爱讲龚自珍的诗,李老师一讲到这首诗,就会背着双手昂着头,微微闭着他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深邃的大眼睛。鼻直、口方,微红的脸膛,高高瘦瘦的大个子来回在讲台上度着四方步,陶醉地背诵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李老师教的这些古文,她不但能背诵下来,还能举一反三的自己模仿着写。李老师开始让她当语文课代表,她学习更加努力了,于是又让她当了学习委员。
她每次写的作文都会成为全班的范文,李老师让她在班里朗读,每当她读完自己的作文,李老师就要进行讲评一番,还会把这些范文被贴在墙上。
她遇到不会写的词句时,就会追着李老师问个没完,有时追到办公室里,有时候还大着胆,追到过李老师的宿舍里去问。
开始还找个女同学作伴一起去,后来自己胆子大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独自去找李老师问。
她自己觉得真如戏文里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在李老师那温文尔雅的教诲中,使王一敏体会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的父爱,她恨不得每时每刻都粘在李老师身边。这种师生关系,演变成各种闲言碎语,弄得满天飞。
县教育部门为了平息各种各样对他们俩的传言,把李老师又调回兴华中学教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李老师的调离,对于王一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向身体很好的她,真的病了起来,开始发烧,后来也许吃了什么不洁的食物开始呕吐,连胆汁都要吐出来了。
母亲看着女儿的这种吐法,越想越害怕,怎么像自己当年有喜的样子,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女儿真的有问题了,也恨自己让女儿上学。她后悔死啦,最先发现了她在家里魂不守舍的时候,就应该不再让她再去上学。
母亲想到这里,狠狠地猛抽了自己两个大嘴巴。大姑娘家生孩子,这可是丢死人啦,将来还怎么嫁人,我这当娘的还有脸活吗?趁早,赶快把她嫁出去。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碰到这么大的事,连个商量的亲人也没有。
这时候她想到自己的男人,那个死鬼,因为给自己拌了几句嘴,就赌气离家出走。自己守活寡独自把女儿拉扯长大,忍受了多少痛苦委屈和烦恼。
贞洁就是女人的命根子,自己十八岁开始守活寡,在村里没有任何人敢说出自己一句这方面闲话的。
自己费心费力熬大的女儿啊!这可是唱的那一出啊?
不怨天不怨地,要怨也只能怨自己。
自己酿的苦酒只有自己喝。
赶快把女儿嫁出去。
她自顾自的想,趁现在月份还小,赶快找个婆婆家,只要不瞎不瘸就行。
这时母亲就四处托人开始给她张罗着找婆家,还和媒人商量着尽快的把她嫁出的下策。她断断续续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