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地问他:“蒋今池是你们班的吗?”
他点头,说是。
隔了会儿,陈谨曦又问,怎么了,有什么事。
那男生没说,笑笑走了。
可是隔天,那个男生和另外几个陈谨曦在篮球场上见过的面孔,到他们班教室门口,往里面张望,找不到人,悻悻走了。
陈谨曦有些庆幸蒋今池不在。
那些篮球场上的男生出现在教室门口,让陈谨曦有种出卖蒋今池的错觉,可笑的是,他和蒋今池连话都没有说过。
改变发生在一次早读。
蒋今池迟到,错过了交作业的时间,小组长已经把收上来的语文作业交给语文课代表陈谨曦,蒋今池只能把作业直接交给他。
陈谨曦在讲台上带早读,他没有接过蒋今池的作业,而是让她去他的桌上,找到他们小组的那一叠,把她的作业夹进去。
“记得把你的名字划掉。”他说。
早读结束,第一节课上课前有十分钟休息,陈谨曦把作业抱到老师办公室。
他用便利贴记没交作业的人的名字,贴在最表面的本子封面上。
陈谨曦只用黑笔,因此便利贴上蓝笔笔迹格外显眼。
原来陈谨曦忘了记蒋今池的名字,却告诉她记得划掉,她在淡绿色便利贴上用蓝笔写先上自己的名字,又涂掉。
蒋今池的这个行为,动摇了陈谨曦对蒋今池的印象,寡言少语的她出乎意料的耿直,甚至有点过头。
指导老师带团出去参加比赛,校民乐团招新比往常晚了一个多月。
陈谨曦成功入选,拉二胡。
他坐在民乐团排练教室里,不住地留意门口进来的人,意料之中看到蒋今池。
开学第一天,她背着黑琴箱走进教室,他就猜到会在校民乐团再见到她,只是不知道她是什么乐器?
蒋今池打开黑色琴箱,抱出琵琶,陈谨曦暗自点头。
对了,琵琶。
她似乎天生适合这铮琮的乐器。
-
蒋今池登上岩城十八所高中联合举办,主题为“静待花开,清音入杳冥”的民族音乐校际间交流演出,已是五月。
岩城芜蔓的山坡上长满了五节芒,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像下了雪,风旋不散。
临上台前,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意外,蒋今池无名指的琵琶义甲找不到了,幸好有备用,有惊无险,赶在上场之前找出来戴上。
校民乐团集体演出两首曲子,一首《翠湖春晓》,一首《嘎达梅林》。
《翠湖春晓》优美的旋律承接上一所学校的《金蛇狂舞》,是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思乡之作,《嘎达梅林》赞颂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英勇事迹。
蒋今池和陈谨曦的节目安排在《嘎达梅林》后面。
其他同学演奏完起身退场,他们不能走,把黑色折叠椅提到前面,形成一个三角,斜对着坐下。
大舞台暗下来,两束灯光追在他们身上,投影在舞台地板上形成两个相交的圆。
另一所高中的学生担任主持人,字正腔圆道:“下一个节目,是由岩城实验一中民乐团带来的琵琶、二胡二重奏,《三寸天堂》,表演者,蒋今池,陈谨曦。”
一阵掌声过后,蒋今池摆好姿势,接收到陈谨曦询问的眼神,她轻轻点头示意。
陈谨曦的二胡前奏先声夺人,催人泪下,蒋今池的琵琶后进,快挑慢拨,犹如杜鹃泣血。
蒋今池和陈谨曦讨论过前奏要不要齐奏,或者二胡一段,琵琶重复一段,无论哪种,都没有二胡单独演奏的效果好。
进入主旋律后,蒋今池的琵琶成为主角,陈谨曦暂时不需要配合,结尾,二胡、琵琶齐奏,泣血的杜鹃发出临终一声呜咽后气绝。
他们起身接受掌声,退下舞台。
到侧幕,只剩蒋今池和陈谨曦。
蒋今池怀里搂着琵琶,还有些惊魂未定,“我差点就弹错了。”
“只是差点,没真弹错。”陈谨曦笑着,看着她,说,“你弹得很好。”
“谢谢,你二胡也拉得很好。”
“你琵琶弹得好。”
“你二胡拉得好。”
“你琵琶弹得好。”
“你二胡拉得好。”
“你琵琶拉得——”陈谨曦一愣,说,“我输了。”
演出告一段落,蒋今池也有心情开玩笑了。
“蒋今池,我……”
“蒋今池!”
蒋今池转头,是孙墨疏,她抱着琵琶,小跑向孙墨疏。
陈谨曦握紧的掌心重新散开,那枚水滴形的薄片掉回兜底。
这场演出没有向普通学生发票,孙墨疏是校电视台的主持人,跟着校电视台来的。
孙墨疏带蒋今池到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