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舒似有所觉,抬起头向柿子树的方向。
“柿子树吗?我从前都不知道呢。”他眉间带笑,又转向了我。
我不知原来长舒并不知道这是柿子树,还有些呆愣。便又听他笑道:“我搬来这里的时候,也是冬天,那时摸到这颗树的时候,却不小心折断了一根枝条,原还忧心它被冻死,后来它虽又重新舒展了枝干,却一直花叶稀疏,今年若开满了花,想必也是我搬来后第一回能吃到自家院子里的柿子呢。”
长舒很少与我提起他过去的事,我只知道他也只是这个村子的后来客。
他又抬眼望向那棵树的方向,问我道:“柿花是什么样的?要不要折一枝放在屋里?”
我也抬头,望了望满树的花,又望了望青翠的田垄,轻声道:“小小,的像个灯笼。”
须臾,一阵微风吹过,远处青绿的麦浪轻轻翻涌,那灯笼一样的小花也摇曳。
我又道:“不了吧。”
这是回答他后半句话。
许是听了我的回答,他有些愣神,随即又笑道:“好”。
我与他都知道,比这满树的花更美的,该是秋日的繁茂,是枝头挂不住的柿果,也是远方那时金黄色的麦浪。那不仅仅是一年辛苦劳作的回报,更是无数的农人,无数的村庄,无数的孩童,无数的夫妻赖以生存的希望。
所以秋天当真来临时,那庭院的柿子树果真挂了一树的果,地上也有些熟红的,颗颗饱满的果子。我同长舒一起将熟了的果子收集起来,准备着给村子里的人送一些。
那满树的柿子似乎昭示着,今年是个丰年,果真,我们去送柿子时,也得了许多乡民的回礼,虽然不多,可他们笑容真挚,那即便不多的回礼,也显得格外珍重。
我们午后被李家大哥和嫂嫂留了吃饭,我与李嫂在灶房做饭,长舒与李大哥在抽查他们家李小鱼的功课,那孩子有时答不上来,却不扭扭捏捏,李大哥与长舒也从不怪罪,长舒只是耐心纠正,我与李嫂听着也觉得有趣得很,只是不过片刻,小鱼的功课似乎抽查完了,便捧着熟透的甜柿子在院子里玩去了,我正忙着择菜,却听灶房门口长舒的声音传来,他不太熟悉别人家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扶着墙。
“七娘,嫂嫂,需要帮忙吗?”
该是我每日都听的话了,我只是笑笑,李嫂也笑,叫长舒去歇着,要同我一起好好露一手。
吃饭时,我们五个人一起坐在饭桌,我与长舒挨在一起,偶尔帮他夹菜,小鱼在我们对面,吃得大口,颇有些狼吞虎咽的样子。李嫂见了,嘴上说:“你这孩子,吃饭也没个好样子。”虽这样说着,面上却不见半点怒容,眉眼间都是笑意。
我坐在一旁看,也不禁被这份温馨感染。
“说来七娘长舒你们也成亲许久了,要不要考虑早些要个孩子,你们都还年轻,正是适合生养的好年纪啊。”
李嫂一边往小鱼碗里夹了一筷子菜,一边又问道。
长舒本在吃饭,听了却险些呛出来,他脸变得有些红,偏头呛得咳嗽两声。
长舒反应虽比我大些,可我也感受到了些脸热,李嫂是好心,可这村里也许也就我和长舒知道,我俩虽看上去是夫妻,却不是夫妻。
说媒,成亲,却不曾拜堂,不曾洞房。若非长舒家中实在拮据,我们也定不会夜夜同塌而眠。
自那以后,我似乎有些走神,不记得李嫂对长舒打趣了些什么。饭后,我和长舒告别了一家人,一同往家中去。
入秋以来,白昼似乎越来越短,晨起时窗外还是昏沉沉的雾霭,暮归时日斜西山,我们走在金灿灿的乡间小道,一路无话。
那日夜里,长舒比我上床早些,我忙完手里的事情,进里屋的时候,长舒还没睡去,他睁着那双好看的眼睛,却不曾眨动,似乎是在发呆。
我见他出神得厉害,便随口问了声:“还没睡着吗?”
他似乎是被我的询问一下子拉回来,回神时轻声“嗯”了一下。又微微坐起身来,说了声“七娘辛苦”。
我向来习惯他每日挂在嘴边的道谢和宽慰,也回他一个微笑,我们似乎总有某种默契,哪怕他看不见,也总能明白我的情绪,低落,微笑,喜悦……
我们不再说话,我转身剪掉了屋里的火烛,这间屋子便又归于了夜色。
“剪烛了吗?”
长舒虽目不能视,却能微弱地感受到周遭的光的变化。
从前他一个人时,家里从不用烛火,我搬来后,因还是满心的愧疚,便不曾同他开口,后来还是他,某日回家时手里抱了一把蜡烛。他本该是用不上这些,也不擅长用这些的,我们平日吃穿用度省得很,那些蜡烛于我而言时很珍贵的。只有夜深,我又必须照明时,才会用上。
只是有次我夜里从别处回家,那日月光也微弱,摸黑路过竹林时,险些栽到一侧的河水里,我回去时还有些惊魂未定,同他说了此事。第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