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董家(2 / 2)

重金请了女先生过府教导,仪态礼节、琴棋书画都有涉及。

即便家中出事后寄居在此,母亲也从未放松督促。

可明月也不明白为何母亲不让自己与府里有接触。

如李家娘子与她母亲闲谈时说的那般,在老夫人和一众夫人奶奶们面前得了脸,不光赏的东西值许多个钱,最重要的是以后女儿家说起亲事来,也可让府里帮衬一把。

可张氏仍是笑而不语。若旁人再一劝,便会泪眼盈盈,感叹自己如今死了相公,娘家也败落了,只一个刚成家的弟弟,还出了远门音信茫茫。

见她如此,旁人哪敢有再劝的,只能对着明月那眼巴巴的可怜样摇头。

即便明月出不了门,在家也不闲着。虽说府里每月给她们母女月银,粗使婆子是公中出的钱,吃的饭又是府里大灶上领的。

可崔嬷嬷祖孙俩的月钱也是不能省的。原先没有钱倒也罢了,如今有了月钱,张氏每月都要支钱给祖孙俩,再加上明月用的笔墨纸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张氏虽有一手做点心的好手艺,但既已经献给老夫人,便不能以此为赚钱的营生。

毕竟东西再好,独一份地才能让人上心。

好在崔嬷嬷绣工了得,她在张府做奶妈子时,跟着府里的绣娘甚为要好,那绣娘也不藏私,一古脑地把本事都教了给她。

这几年,明月除了每日看书习字外,便也跟着母亲她们一起绣活。

大宅里有大宅里的门道。崔嬷嬷的小孙女二丫,如今已被张氏改了名,叫沁芳。

初来时看着蔫黄瘦小,一副可怜见的,却没过几日便跟外门上的婆子搭上了关系,笑嘻嘻地叫上了干奶奶。

她们几个日夜做的绣活便是托了婆子找了买家,每至月底,都由她收了送出去,她在中间赚些缠头。

董家俱是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何况住在人家家里,出门毕竟不便,这般给些缠头也算是省了不少的麻烦。

因着这一桩桩事,张氏与女儿独处时,总道是做好事有好报,若当时不把崔嬷嬷二人带上,母女两个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地,且久居闺中,哪会处理这些俗务。

如今她们在国公府已住了快5个年头了,张氏原以为不过最多在这里住个二三载,待弟弟从西边回来,便可一同搬回娘家老宅去住。

谁料头一年,音信全无,也不知是生是死,张氏为此背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

好在第二年倒是有书信传来,说是头年跟着人出了塞外,确实没得法子通信。

倒是鼓捣了一番,买卖有了些起色,让姐姐并外甥女在国公府里再安心呆一些日子。

这几年断断续续地也有些书信来往,信里都是些报喜不报忧的话,但又总不见他回来,张氏心里便仍有些不踏实。

国公府虽好,但毕竟不是长久之际。明月阿爹董致远是家中独子,姐妹倒是有,却是他出事后早早断了来往。

张家向来人丁不旺,几年前父母俱已过世,就留她们姐弟二人。

张家本也有些产业,可当初为了给董致远搏个好前程,已开销了许多。

后又逢他出了那样的事情,弟弟将家中产业变卖了,才把她母女二人摘出来。

好在事情最终了了,也没让明月平白担上犯官之后的污名。只不过家产如今也只剩这临安城内二进的老宅了。

眼见着女儿渐渐长大,模样越发惹人,张氏深怕放了她出门,若是在这府中被哪位贵人看上了,她们孤儿寡母的,又怎么敌得过。

她日盼夜盼,就盼着弟弟早日归来,到时她们就能辞了回家去。再叫弟弟托人找个合适的人家,让明月嫁出去做正头娘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