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二人出门才是日头刚起头的时候,回来的时候正是烈日当头。
张氏从晌午起就坐在院里的荫凉处等,连午饭都没有用。
粗使婆子也是国公府外面采买的,一进来便在跨院里当差,认得的人还比不上沁芳多。
使了点铜板才打探来,说是马车夫早回了,明月主仆二人路过街市时,在半道上下了车。
张氏听了愈发心急如焚,才见好的身子,硬是要起来去寻老太太,派人去找一找。
正在此时,明月二人终于回了。
一见这阵仗,明月忙着上前扶住母亲。
张氏却是一把甩开了她,质问道:“你们做什么去了,一个姑娘怎可以随便在大街上逛,万一被花子拐走了,或是遇到些不怀好意之徒,你以后又该如何自处?”
明月心知母亲此时必然是忧而生怒,按下找了抄书活及行舟护送回来的事不表,只道自己是一时贪玩,被街市里的繁华迷了眼,才大着胆子下了车。
不过只去了一家书铺,看书入了迷,才回来晚了。
张氏听了,盛怒之余,见她一脸愧疚,嘴上说着看书入迷,手上却是两手空空,不由一阵心酸。
若她还是官宦人家的孩子,由长辈兄长带着出门也不是件稀奇事。
不说买本书,首饰衣裳自然都不缺。
可如今自己孀居,还带着女儿寄居在国公府。
国公府发的月银也就够付崔嬷嬷二人的月银、明月的纸墨及日常的一些开销。
这院里的几个女人做的女红赚的那几个钱,她都存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因而明月手上倒真是从来没有闲钱。
心中这般一想,张氏倒是歇了要再好好敲打敲打的打算,熄了火,叫崔嬷嬷快快摆上膳食,一家人先吃了饭再说。
瞒过了张氏,又哄了她去午歇后,明月偷偷对沁芳使了眼色。
待崔嬷嬷在偏房里把沁芳耳提面命了一番也歇晌去了,她才敢悄悄地进了明月的屋子。
明月却已等不及了,赶紧让她从身上拿出那两本经书。
幸好用纱布包了好几层,倒也没折损。
外面是骄阳似火,蝉声聒噪。
但房里的人却似无察觉,心无旁骛地抄着经书。沁芳一开始还守在边上,给明月摇扇子。
不到一刻,便已坐在地上,挨着桌脚打起了瞌睡。
董家的院子是恢复了宁静。可春晖堂里却在傍晚时泛起了波澜。
这丁家媳妇,见行舟护送了明月二人回府,对着自己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却对她二人礼遇有加,当时心下就有些狐疑。
下人都是看着主子的眼色行事的,这莫不是二爷看中了董姑娘。
也难怪他,这府里见过董姑娘的人,谁不说这是顶顶的天仙一般的人物,要是出生在国公府,怕是得抬进宫里当娘娘的。
她越想越是不对,心里像是揣着大秘密般,急着要找人说道说道。
好不容易挨到老太太午歇起了,又寻到她家婆婆的空闲时,她赶紧拉着她来到偏僻处。
丁嬷嬷见她一脸着急忙慌的样子,也是纳罕。
她这儿媳妇平日里是极为稳当的,要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就领着府里采买的活。
“你瞧瞧你,这一脸大汗地,仔细地点,可别往老太太跟前凑。说吧,到底什么事情?”
丁家媳妇左右探了探,见四下无人,才放心地将行舟送明月二人回府的事说了出来。
还不忘将这几人当时的表情神态举止都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最后她道:“阿娘,依儿媳之见,怕是二爷看中这董姑娘了。”
丁嬷嬷听了也是一脸惊讶。前日里老太太还在想着要给二爷纳个妾,看二爷那样子倒也没往日那般推拒。
莫不真是他看上了董姑娘,铁树也开花了?
细细叮嘱了儿媳妇一番,丁嬷嬷一路上暗忖着该如何向老太太禀报。
谁料方一进门,老太太就在唤她。
老太太歪靠着榻上,有个小丫头端着一个首饰盒,半夏正拿出一件件首饰给她挑选。
“你这老婆子跑哪去了,一会就不见人了,还不快点来帮我看看。齐玉就要及笄了,前几日还为我将那套头面给了董家的闹,你看看,这里哪些她们姑娘喜欢的,今日就拿几件送了她吧。”
丁嬷嬷连连上前告罪,仔细按着三姑娘的喜好选了几件。
老太太看了倒也点头,便命半夏领着小丫头出门送去了。
见着她们离去,丁嬷嬷又立在一旁,给老太太捏起肩。
老太太有意无意地转着手中的佛珠,怅然地道:“这侄女都要及笄了,阿蛮当叔叔的却是膝下全无,让我有何脸面去地下见他父亲?也不知是什么样的娘子才能让阿蛮看上?”
听到此处,丁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