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花丝镶嵌,毕竟现在陈文哲用到的是这种工艺,而不是金漆镶嵌!
花丝镶嵌简称花嵌,又叫细金工艺,这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
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
相比金漆镶嵌,这一门手艺可就精细的多,所以这是细金工艺。
讲究的就是一个细,镶嵌的技法也跟金漆镶嵌不同。
花丝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
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
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我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
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
特别是到了清代,因为宝石资源逐渐枯竭,更是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神都、西都两地。
且尤以神都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
神都花丝镶嵌,更是集中代表了我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简单的说花丝镶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工艺。
但是说一件顶级国宝,只要见过的,就都应该懂得花丝工艺的难度。
这件宝贝就是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这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很多人都听说过。
这可是皇帝带的帽子,它使用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更是十分复杂。
耗费多少工,和多少钱,就不说了,要想制作那么一件金丝翼善冠,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
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
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
镶嵌就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
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
再用堆、垒、编、织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
再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提亮。
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镶宝”,一般是珍珠和宝石。
往往还要“点翠”,不是点缀翡翠,而是把翠鸟的绿中闪蓝的羽毛,贴在花丝的空白点上。
文物市场所卖老首饰,上面的翠蓝色,用手一摸,往往掉下丝来,即翠鸟的羽毛。
点翠工艺的代表作,就是明孝端皇后凤冠。
自古帝后的服装配饰、凤冠等,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
经历漫长岁月仍是光泽如新,鲜艳闪亮。
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
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
故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为此写到:“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1933年,我国最后的点翠工厂终于关闭,原因是翠鸟羽毛已经绝市。
后因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过于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
现藏华夏历史博物馆的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神都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
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
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
这八种技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次序上的搭配。
镶嵌工艺主要依附于花丝工艺,或言之花丝工艺也突出了镶嵌工艺。
从明清时期的神都花丝镶嵌技术上看来,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锼、崩、挤、镶等几种。
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品种多,具有明显的我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
最终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成为了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不少,除了之前说的两件帽子,还有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