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来问就说我要卖地给张家,张家那要来问就说田要卖给王家。”
“你小子倒是点子多,这么一来他们只会提高了价去买。”
“这两年我也很受他们的照护,本是想着田地挨着,交给他们也能方便照应,却是吃像越来越难看了,索性那份乡火情也淡了,如今决定要走,一锤子的买卖,不用他们吃亏,也不想让他们再占便宜了!”
“说的也是,你放心,这事我就帮你办了。想来那两家为了不和对家比邻,也不会在价格上再做纠缠。等你谈好了,带着人来寻我就成,契书在我这里就能签。”
“那便多谢李伯了,此事还需我再去两家走动走动。”见事情谈好,苏怀古起身行礼后,大步离开,去两家放消息去了。
这事说起来也简单,无非是七分地与王家的地相连,那一亩田与张家比邻。本是就近赁给他们帮着耕种,可结果都清楚,如今打算走了,再不用想着会不会伤情面的事了。就用点小计谋,虽然大体上王家地边上一小块地张家的人也不会买,同理亦然,但心存恶意的人总会以恶意去揣摸别人,所以苏怀古料定了这两家都不会赌,肯定会花合理的价格来商量,免得给对方一个恶心自己的机会。
事实上也大差不差,那房子没人看的上,合在地一起被王家买走,田一股脑的让王家买下了换成了四十七贯铜子,还了之前借下的债务,又花了二十文租了个牛车,带上了书箱和衣物,头也不回的走了。这老房子对他而言也没有什么可眷恋的,村里人听说他变卖了家产要离开都很惊讶,这消息虽然很突兀,但那些爱议论的婆姨们都在念叨,说这子生小子是被挤兑的活不下去了,去投亲。
这年头出迁户是要报备的,走时相送的也只有村正一家和几个儿时玩闹过的小辈相识。村正去县上开的路引是进京投亲,这也是他和村正商量过的说法。大河村离京城有四百多里,他转到了县城还要另雇车马,搭着行脚的商队同行,还要投份脚钱。再加上行这一路的吃住花销,到了京城能余下三十贯就算很不错了,那还是要祈祷一路上顺风顺水,不会遇到劫道的强匪,不会吃坏肚子、害个伤风感冒的情况下。
在这个时代,没有几个人能孤注一掷的去奔一个未知的前程,卖家产的时候,村正也是忧心的劝过苏怀古,奈何他去意已决,在这里如同龙游浅滩,哪有什么发展的空间。
总之,出新手村的工作还算顺利,至于那一箱子书,又占地方,又没多大用处,他想在县城换车前就处理了。找商队可不是去了就有的,自然要在城里先住下,牛车进了县城,他就直接让拉车的小哥把东西拉去了北市大街,一般城里都会有四个市集,南北两市是贯通的,北市多为酒楼、茶肆这样的文人休闲之所,南市多为青楼楚馆,灯红酒绿的销金这处。想把这些简牍发卖,也只有在北市上才有买卖的商家。
出门之时还早,可等安顿好住下,再去市场已经到了申时。
街面上也没几个人,他跟在车后边走边观察着,这地方他也算熟,记忆里常去紫竹坊和齐民竹坊,这两家都会收他自己削制的简牍,而且也有笔卖,进门就是柜台,上面是笔墨砚台,下面是几种品质的空白简牍。当然还有半成品,进门里间还有长桌条凳,桌上摆有笔墨砚台,品质很一般,都是方便租给买家现场誊抄而用的。
他每次卖掉竹简也会守在这里,看别人誊录,边看边学现在流行的隶书字,但实话说,他所在的这个县也就是个偏远的小地方,那些人以前相互吹捧着,让苏子生看着津津有味的毛笔字,在苏怀古的回忆中简直就是丑的难以直视。
到了紫竹坊,看着苏怀古喊车拉的一个大箱子,掌柜的还以为是他做的空白简牍,心中想着这一次这么多?他平日里收也只是用包袱装的几卷,因为手工还行,就算是材料一般了些,他也都收了。这一下拉来一大箱子,他得卖好久。心里虽在盘算,反应倒也不慢,开门做生意的讲究个笑脸迎客,自是从柜后走出笑着招呼。
“苏家小哥,请进、请进,您今儿个这是有事?”
“哦,林掌柜,您看看这些,这都是我家里多年的珍藏,我打算去京里投亲,自也是带不了走,就在这里典了吧。”说着也返身打开了木箱,让林掌柜看里面的竹简。
林掌柜一听,不是简牍,老物件?顿时没了兴趣,不用看都知道那些都是刀刻的篆体,现下早就不流行了,苏家几辈人都没怎么富裕过,想来也里面也没有什么孤本雅作,兴致缺缺的随手翻看了上面几卷,果然和所料不差,都是刀刻小篆,内容也是些市井常见的国风小调。
“您这东西现在也卖不上个价啊”斜眼打量了一下这箱子的容量,心想一箱子书卷怕是还没这个箱子能值点钱。
“您给看看,反正我也是带不走,多少典点就是”
“这样吧,箱子一起二十个钱如何?”他这么说箱子里的竹简他都没算成钱,完全是冲着那个箱子,还能值个二十文的样子。
如果是以前的苏子生,听到这个价格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