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说道:
“朕打算办一座师范学堂,专门培养教师,让他们成为可以师法的模范。”
“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学生,希望孙先生能把师范学堂办起来,培养更多的老师。”
“这样你就能通过他们,教化更多的人!”
这件事如果办好了,孙奇逢就能成为很多老师的老师,最终桃李满天下。
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名声,也是能名垂青史的事业。
面对这样的诱惑,孙奇逢不能不心动。同时对尊重自己心意、循循善诱的皇帝,心中很是感激,跪地谢恩道:
“陛下不以臣卑下,授臣此等重任,臣又怎不尽力?”
“愿以余生,为陛下建师范学堂!”
朱由检急忙令他起身,说道:
“先生不愿当官,就是不耐烦这些礼节,怎么能轻易下跪呢?”
“都说天地君亲师,朕就在此规定,除了需要大礼参拜的场合外,先生可谁都不拜。”
“这一条也要加入师范学堂的规矩,作为教师的权力。”
“见到任何官员,有正式资格的教师,都可以不用下拜。”
这个规定,明显把教师的地位提升了一截。
孙奇逢听到这些,心中对皇帝更是称赞,忍不住想要下拜。却又想起皇帝刚才的命令,只能用躬下身子,表示心中恭敬。
如此一来,孙奇逢虽然没有当官,却也算是收服了。朱由检还找到了一个立志于教育的人才,发展教育事业。
这让他心里极为高兴,又问张果中道:
“张卿是鹿参赞的弟子吧?”
“有没有兴趣去朝鲜工作?”
张果中还是个年轻人,被特赐元士出身已经高兴得不得了。面对皇帝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老师去当官,根本没想过拒绝,怀着兴奋说道:
“愿从陛下旨意!”
“臣愿意去朝鲜任职。”
总算按自己心意安排了一个,朱由检呵呵笑着,说道:
“那卿就先在翰林院当正九品侍书,待庄际昌、姜曰广等人进京了,和他们一起出使朝鲜。”
“这次去朝鲜有大事,你要好好准备。”
“待到徐学士进京后,朕还会有安排。”
张果中闻言领命,欣喜于自己直接进入翰林院,还得到了可以立功的任务。
旁边的温体仁等大臣,则听到了徐光启将要进京的消息。
一位大学士进入京城任职,所有朝廷官员都会注意。更别说温体仁是和徐光启一起起复,是被皇帝最先起复的人之一。
想到徐光启起复后不断升迁,没进京就成为大学士。温体仁这个同样不断升迁的礼部尚书都有一些嫉妒,认为徐光启在皇帝的心中,地位要高于自己。
也不知徐光启有什么长处,让皇帝如此看重?
难道说,是因为他是利玛窦的弟子,皇帝重视西学,所以要大用他?
温体仁想着皇帝前些日子提到的大键琴,还有登极之初推行的小时制,以及向群臣讲解《坤舆万国全图》等事,觉得隐隐摸到了皇帝想法。
再想到钱谦益凭借学问翻身,最近又在捣鼓什么实学,他觉得自己在学问上也要有建树,不能被这些人撇下去:
『只是,该用什么学问呢?』
心中揣摩着这件事,温体仁觉得自己在儒学上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刘宗周、钱谦益。这两人以前在理学、心学上的名声就大,现在有了重制礼乐的名义后,名声更上一层。在这方面没有建树的温体仁,是无论如何争不过他们的。
倒是徐光启的西学,似乎可以争一下。毕竟他作为礼部尚书,之前被任命为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如果真有学问,是能参与重制礼乐的。
而且据他所知,皇帝虽然对西学有兴趣,却对传教士不怎么待见。太常寺宗教总署的各种章程,也明显在限制新宗教,似乎要扶持佛道两家,对抗新宗教的入侵。
所以,徐光启的教徒身份,有些天然不利。他参与重制礼乐的可能性,几乎趋近于零。
如果能把这件事利用好,或许能压制这个人。甚至把西学化为己用,从徐光启那里夺过来,用于重制礼乐,在大明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想着这件事情,温体仁心中就有一些激动。因为他猛然发现了,自己有可能在学问上有建树,同样名留青史。
只是他在西学上的造诣,和徐光启比起来差得远。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七窍通了六窍——剩下一窍不通。
想要和徐光启竞争,似乎还差得远:
『看来要找个人学习一下!』
『只是现在精通西学的,大多是教徒,他们如果知道我的想法,会愿意教我吗?』
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温体仁觉得要慎重点,不能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待到从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