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制,春旦之日,各地诸侯王与朝中王公大臣须入宫朝觐帝王,恭贺正旦。
因夜里的动乱,熹宁帝连夜召见了尚书台的尚书令[1]王博,命其全权负责安置城中的难民,亡者安葬入棺,伤者给药医治,帮助百姓修补烧毁的房屋,给其衣被钱粮,让受难的百姓安稳度过寒冬冷春。
奔忙了一夜,熹宁帝几乎达旦未眠,好容易瞅着空儿闭眼小憩了一会儿,邓石便入内唤醒了他:“诸侯大臣与诸国质子皆在崇德殿内恭候圣驾,大家起身盥洗更衣吧。”
熹宁帝是个勤勉兢业的帝王,即便觉得身上有些不大舒坦,也不愿在今日这样的大日子里丢了祖宗的规矩和皇家的颜面,强撑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去了崇德殿。
殿内,文武大臣分列而立,似因除夕夜的一场动乱而怕被问责,人人无不惊惧悚惕,脸上皆不见往年庆贺正旦的喜色,山呼万岁之声也显得有些有气无力的。
熹宁帝体谅百官夜里皆受了惊,有些人甚至为救灾救民不眠不休了一夜,因此,并不追究这些人的不敬之罪。
朝贺之后,熹宁帝便命在殿中摆上了朝食,又特赐诸侯大臣及诸国质子羊酒,命人送至诸大臣家中。
酒至半酣,熹宁帝方始说起救灾赈民的话,看着底下神色各异的文武大臣意味深长地道:“赈济难民一事,朕已让尚书台着手去办,国帑里会拨些钱救助城中遭难的百姓,朕也打算从内帑里拿出一万钱赈济难民。诸位爱卿皆是勤政爱民的贤臣良将,定不忍看百姓挨饿受冻、流落街头。”
众人皆知,熹宁帝是想让他们拿钱出来救济百姓,有天家带头倡导,百官唯有马首是瞻,有钱的多出,没钱的少出;座中的诸侯王也以个人之名捐了些银钱。
而在众人接连表明了态度后,座中唯有楚王世子刘和对此事无动于衷,甚而挺身而出劝谏道:“天家此举欠妥,还请慎重。”
想到这人许就是昨夜那场动乱的罪魁祸首,如今竟敢公然驳他面子,熹宁帝脸上的笑便再也挂不住了,冷冷道:“此话怎讲?”
刘和不卑不亢地道:“天家居至尊之位,耳中听到的多是阿谀奉承之言,受朝中臣子蒙蔽愚弄了尚不自知,真以为倡导百官捐银赈民,这些银钱最后会用到百姓身上么?
“朝廷回回拨下去救济百姓的钱粮,哪回不是让那些贪官奸吏饱了私囊?到头来,却是上耗了国帑,下饿了百姓,朝廷也因此失了民心。”
这番话倒也说得在情在理,熹宁帝却不以为然,笑着说:“阿兄多虑了,尚书台的王尚书清廉正直,定不会辜负朕的期望。”
刘和见熹宁帝一意孤行,也不再劝说,更不提起捐银一事。
他心中有自己的思量,与其让他的钱流入那些贪官奸吏手中,他情愿自己出面赈济受难的百姓。如此,雒阳百姓尚能记得他的恩德。
在收买民心一事上,久居深宫、不知百姓疾苦的年轻帝王怎是他的对手呢?
若真到了与熹宁帝兵戎相见的那一日,他便已赢得了雒阳百姓的民心。
***
而此次朝贺,关于护送乌孙王子回国的使团亦在酒香歌舞声里商议了下来。
熹宁帝听取了萧期的提议,在楚王世子这个正使之外,又征召擢用了曾担任鸿胪寺寺丞、如今赋闲在家的明骥为使团副使,以节制监督楚王世子。
远在武陵郡的明骥接到这份任命时,内心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若非乌孙王子杀不得,在吴瓖将这个诱拐了他妹妹的罪魁祸首托付给他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一刀了结了这个人。
如今,熹宁帝竟然让他与楚王世子共同护送这人回乌孙,他宁死也不愿接受这份任命。
熹宁帝似早已料到他的态度,特意吩咐传旨的使者给他施压:“熹宁甲子的除夕之夜,贵府四女公子纠集了一批暴徒在雒阳街头纵火谋逆,杀害城中百姓,甚至欲行刺天家。天家宽大仁慈,不愿诛杀功臣之后,这才想让您代女赎罪。此次功成,您便是朝廷的大功臣,令媛亦能得到赦免。”
明骥被这道消息震惊得冷汗涔涔。
明铃分明被吴瓖收入了帐下,又怎会潜入雒阳行刺谋逆之事呢?
莫非,吴瓖早已出事了?
“行刺天家的……真是小女明铃么?”明骥仍心存侥幸,向使者求证道,“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误会呢?”
使者道:“您若是不信,随我入京便知真假。”
事已至此,明骥知晓自己已然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这份任命。又因使者催得紧,他也没敢多耽误,当日便打点好了行装,随同着使者一道入了京。
***
车马途经楚国境内时,使者特意在此歇了歇脚,楚王孙热情招待了一行人。
楚王孙自然知晓使者是带着熹宁帝的使命来的,宴席散后,便秘密接见了使者:“天家有何指示?”
使者道:“天家说如今时机尚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