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仅仅是像这样公开已知犯罪行为,适当地隐瞒公众一些具体信息,也不算作是太为过分。
毕竟,在百姓面前,政府有权保持沉默。
并且,如果温君则只是将“人格信息库”当作一个加强版本的国家安保系统的话,也可以算得上是利大于弊。
可是,温君则接下来所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则实在是令人感到有几分匪夷所思。
在收集完毕所有陵山公民的人格信息之后,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温君则先生竟为自己授予了一个实施“预防犯罪改造“行为的特殊权力。
所谓“预防犯罪改造”,则是通过从先前所有犯罪者当中总结出的人格信息特征作为某种介定公民犯罪倾向的标杆,而倾向值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则会在政府的强制要求之下被送往某些特定的地方进行“改造”。
一些倾向值刚触及到评判标准的人,只会接受一些说教性的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并不会彻底失去人身自由。
至于那些倾向值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却仍然没有表现出犯罪行为的人,则会被视为危险系数极高的“可能犯罪者”。
随后,他们会被送到特定的工厂或农庄等地方进行强制劳动改造。
这样的判定行为,实在是有些过分和偏激,但温君则却一直坚信着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是基于至高无上的“绝对理性”而进行实施的。
殊不知,所谓的“绝对理性”早已泯灭于温君则先生的主观臆断之中,不复存在,化为虚无。
时至今日,温君则仍然无法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作为某种回报,他把这片阴影还给了他的人民。
反击也好,报复也罢,面对着永远信任着他的无辜百姓,他本不该这样去做。
在温君则的蓄意挑拨之下,陵山国民被潜移默化地划分成了两个派别:遵守纪律的合法公民与阻碍国家繁荣发展的“社会累赘”。
一个“两极分化”的局面,就这样被动地形成了。
陵山国的人民,早已失去了一开始的平等心态与淳朴民风。
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仍然没有什么过多的区别,但在某种更高的精神层面之上,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被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阶级。
在他们看来,那些被政府强行带走去进行劳动改造的人,都是将来可能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的“潜在隐患”,都是有罪的。
这样的行为,似乎在几十年前的永绪国也出现过。
只是,不同的是,温君则还没有当年的远山绪那样丧心病狂,他只是单纯的渴望拥有更多的权力与名望来满足自己的权欲,却并不认为自己应当去滥杀无辜。
此时的温君则,还没有丧失自己最后的一点良知。
他只是太过于自负了,也太过于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了,才会不择一切手段地将部分百姓的名誉与尊严作为牺牲品,以让所有人听命于己,臣服于己,凝聚于己,为自己所用。
终其所已,他仍旧有一个复兴陵山国的念想永存于心。
正是这最后的一点念想,才会在已然迷乱的世界之中,勉强支撑起温君则最后的责任心.